编辑: 棉鞋 2013-02-19

22 年(1683 年) 到任时不胜感 叹,俯览荒城,仅五十余家 ( ……窑民乃移 窑于弋之湖西马坑,俗犹呼横峰窑. 《 江西 陶瓷沿革》) . 清代,横峰窑已长时间没有恢复,至光 绪30 年,才由乡绅滕诚出面,集股复立古窑 场. 是年九月,征集了

300 股,每股洋银一百 两(《 农工商矿纪略》) , 兴大小瓷窑二座,坯 房三百多间,舂料水碓二十余口,铺房二所, 烧出瓷器尚属可观 (《 江西官报》 第八期) .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光绪

33 年,不意连年 耗折,兼又被水冲坏,除原集之股金不计,尚 亏累不下数万金,近来大窑已停,小窑厂所 出之货正粗,势难再振 .(《 农工商矿纪略》) 烧制有白地青花、青地白花,即上述的 白料 两种.

1983 年冬,横峰县邮政局在兴 安路铺设电缆与县工商行基建时,出土了一 些青花瓷堆积,堆积分为两个层位,上层胎 土粗黄,釉色发黑;

下层胎土细白,青花釉色 纯正. 出土标本器物类型少,以喜字罐为主, 胎土细腻,青花尚属纯正.

1987 年民间又征集青花人物纹茶壶一 件,白地青花. 器底都书有 兴安窑造 题款. 青花瓷烧造工艺采用匣钵叠烧法,有碗、罐、 盘、壶、调等生活实用器. 塑型轻薄,线条圆 润,胎土细白,釉色微黄,青花偏灰或黑. 青 花纹饰见人物、草花、虫鱼等. 泽古溉今,约八百年前的北宋以至明代 中叶,横峰窑曾创造了规模恢弘、廖廊江天 的空前历史景况,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是 何故导致了横峰窑由盛而衰,直至一蹶不振 呢? 在为之叹息忧闷之余,后人各叙己见,学 说纷纭. 有的称 官庭鉴瓷是官民窑之间的 主要差异 . 但民间造瓷历代不息,百世流芳 的例证又不乏存疑. 还有者认为交通阻碍了 造瓷的发展等. 这都无法从客观上去证实横 峰窑衰弱之根本原因所在. 为探索这一历史疑惑,世人问津志师以 寻源求真. 据(《 新建兴安县记》 载: 嘉靖建 县前后,此时民稠土竭,生理渐微…… 据知 到了明嘉靖间,窑场稠密,人口大增而瓷土 愈少,由此造成高岭土,燃料生产、生活资源 日益匮乏,而陶瓷生产机制则渐渐衰微. 又据《江西通志》 记载: 嘉靖间,横峰窑镇地, 改立兴安县,窑遂废 . 此记 窑遂废 又与建 立县治有关. 为求实论据,文博部门逐对窑 址现场与环境地进行观察考证,调查结果表 明,窑址地现场瓷土确实土竭夷尽,但古窑 周边一些山包丘岭,如横纺器厂厂部内的山 丘以及西至北门一带垦基处, 仍发现有瓷 土,且有一定量存在. 据此分析,横峰窑烧造规模之大与瓷土 需量的不足确属客观,但不至于形成生产与 资源对立矛盾. 或许这与当时技术设备与运 输条件的制约相关,因窑民一般都在资源丰 盛地起窑,仅限于就地或就近获取资源就地 生产,摒于异地取运,至使陶瓷生产资源受 到限制. 清代后期的复窑造瓷亦可为例. 其二, 关于 立县署, 窑遂废 记载, 通过调查 发现:

一、 县中山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