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3-02-21 |
1993 年国庆节于北京 北方吹来的风 中俄文字之交――文学交流的先导 中俄两国文学的出现相距有两千多年之久.中国和俄苏的文字之交开始 于二百多年前.文字之交的基础是两国各自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七世纪初叶,自古接壤的中俄两国有了外事接触.1618 年(明万历四 十六年)和1655 年(清顺治十二年),中俄互表交往意向的文书就到了彼此 的首都, 但因为都不懂对方的文字, 结果被搁置一旁近一个世纪.
1689 年 (俄 国彼得一世时期,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 标志着两国文字之交的正式开始.其后,中俄双方互派使臣,签约通商进而 交流文化. 进入十八世纪,中俄两国正值清朝康熙和彼得大帝这两个大有作为的皇 帝当政,两国交往的逐渐频繁促进了双方文字之交的发展.根据
1727 年(清 雍正五年)中俄恰克图条约,俄国在北京设立俄罗斯馆和俄文馆.俄罗斯馆 除接受东正教教士之外,还加收一些俄国留学生学汉语、满语、蒙语和藏语, 了解并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民俗风情.他们允任中俄交往 事务的译员,其中不少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极深,回国后能在传播中国文化 中起主导性作用,有的人成为学者和汉学家.著名的如俄国第一个汉学家罗 索欣.俄文馆接收清廷派八旗子弟学俄文.该馆办了一百五十四年,于1862 年并入京师同文馆.1863 年同文馆的俄文馆成立,1900 年停办.由于双方都 有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需要,要经过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字,初步了解对方的 国情,激发了交往的热情.中俄文字之交成为中俄双方大规模文学、文化交 流的起点. 在中俄文字之交的发展和西欧 中国热 的影响下,十八世纪的俄国兴 起了 中国热 的影响下,十八世纪的俄国兴起了 中国热 ,它是由文化 交流为先导的.当时宫廷内外效仿西欧,热衷于了解和搜集中国瓷器、漆器、 按中国风格装饰宫廷宅第颇为时髦.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夏宫增设了中国式的 客厅,夏宫的花园里增添了一座中国剧院,两座桥和几座亭台楼阁.至今莫 斯科还有座 中国城 .中国文化就象磁石那样对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作家康捷米尔、拉吉舍夫和杰尔查文不约而同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兴 趣.康捷米尔一再提到 奇异的中国智慧 ;
拉吉舍夫于
1793 年写了《论中 国通商》一文;
杰尔查文在
1797 年所作《废墟》一诗中歌颂了皇村中的中国 花园.不少俄国人甚至想置身于这个地大物博、古老而文明的国度,亲身感 受一下中国文化的魅力.大作家普希金由景仰 中国贤人孔夫子 到想来 万 里长城边上 实地考察,曾于
1830 年提出申请,表达渴望访问中国的心情. 尤为难得的是,远在十八世纪的俄国进步人士不仅注意中国、欣赏中国 文化,并且以中国人写的文章作为向沙皇专制统治挑战的武器.1770 年,俄 国杂志《雄蜂》和《爱说闲话的人》分别译载了两篇中国人写的文章:《中 国哲学家程子给皇帝的劝告》和《中国汗雍正给儿子的遗嘱》.这种对中国 文化的直接拿来与借鉴,成为历史上极富特色的一段中俄文字之交. 两国之间的外交、贸易和文化的来往最终开创了中俄两国文学与对方民 族进行对话的时代.不过,两大邻国间的这种对话一开始却是间接对话. 从俄国方面看,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方面,俄国恐怕落后于西欧,于是, 不懂汉语就从别的欧洲文字转译. 俄国剧作家苏马罗科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