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2013-02-22

0 的用意之一是强调 探寻考试发展规律, 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与甲骨学、敦煌学、红学等一般传统学术领域的 专学最大不同点在于, 一般专学的研究对象多是静止的, 而科举学的研究对象 ))) 历史上的考试制度 则是动态发展的, 高考、公务员考试等 /现代科举

0 作为科举的替身还在演变发展, 科举时代形成 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对现实生活还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科举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 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制, 从考试内容上说深含古代精神, 具有某些过时的糟粕, 然 而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 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 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 时代的生命力.科举制跨越了中国不同朝代以及东亚不同民族和国家而被广泛实行, 是因为有选拔人 才的内在逻辑和普世价值在起作用.科举虽已废止, 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停罢, 仍适用于现代社会, 而1300年的科举考试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 对当今的高考改革仍有参 考价值.作为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 现代高考制度与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同样受 选拔性教育考试发展规律制约.因此, 当今高考改革应吸取科举考试的经验与教训, 更好地为教育改 革与发展服务. 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些考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东西可能会以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再度 出现.例如, 科举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大规模高层次的利弊存废之争, 有几次还将实行考试的利弊和 废止考试可能出现的问题论述得相当深入, 甚至当今人们有关高考存废正反两方面的主要论点在科举 时代已基本上涉及过.例如德与才的关系、考试成绩与平时水平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考试取 才的利弊问题等等, 在科举时代都有过不少讨论. /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 在因时而补救之.

0 科 举制虽有很大的局限, 但在一定意义上说, 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若欲采用其他选举制度, 难免要出 现比科举更多更大的弊病.北宋中叶时曾采用直接从学校取士的办法, 但却出现免试入学者多为当官 子弟的现象.苏轼反对这种办法的理由为: /时有可否, 物有兴替, 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 其选举亦 必有道, 何必由学乎? 且庆历间尝立学矣, 天下以为太平可待, 至今唯空名仅存. 0? 而察举之弊, 一是权贵操纵请托不可避免, 二是名实不符, 往往导致矫行饰为, 这在东汉行察举时已有深刻教训. 清乾隆三年 ( 1738年), 舒赫德反对八股科举, /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0, 但也想不出什 么更好的具体办法来.李调元 5淡墨集

6 卷13载, 鄂尔泰反驳舒赫德的废时文取士的论点说: / 时 艺取士, 自明至今, 殆四百年, 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 非不欲变, 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 后,,

至于人之贤愚能否, 有非文字所能决者, 故立法取士, 不过如是.

0 正是因为找不出更好的替 代办法, 而科举制相对而言却是最适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选举方法, 所以尽管它有缺陷, 仍得以长 久不废.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 情的泛滥, 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 中国人发明了考试, 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 的调节阀.当今考试选才的适用面越来越广, 充分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