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2013-04-08

研究其造山机制是碰撞型造山还是陆内造山的 问题.而前人对区内是否存在叠加褶皱问题没有深 入研究.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研究, 以江南古 陆东北缘盖层褶皱构造形迹为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 和室内系统收集构造要素资料, 从叠加褶皱几何学 和运动学来研究和探讨盖层叠加褶皱特征和构造演 化史.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 处于江南古陆东 北段( 图1) .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组成江南造山带.区内广泛出露卷入褶皱变形的南华系―三叠系 地层, 南华系―震旦系由碎屑岩 G 冰碛岩 G 碳质泥岩 G 碳酸盐岩 G 硅质岩等组成, 各组之间为整合或平行不 整合接触.南华系休宁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于基底 岩系( 溪口群、 歙县岩群和历口群) 之上.下古生界 由碎屑岩 G 碳酸盐岩 G 碎屑岩组成, 各组之间均为被 动大陆边缘的海相连续沉积, 均呈整合接触.上古 生界上泥盆统―三叠系地层分布于区内北部及东北 部, 从底向上为陆相碎屑沉积、 浅海相碳酸盐岩沉 积、 陆缘碎屑岩沉积, 各组均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 触.上泥盆统五通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于志留系之 上[

9 G

1 1] .侏罗系―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 南 部和东部一带, 侏罗系以河流相至湖泊相沉积为主, 白垩系以冲积扇相至滨湖相沉积为主.朱光等研究 表明上三叠统分别与中三叠统及下侏罗统为角度不 整合接触[

3 2 ] .显然, 区内盖层沉积旋回是构造旋回 的物质记录, 分别对应加里东期、 海西期―印支期和 燕山期构造层.岩浆活动主要以晋宁期和燕山期为 主, 晋宁期岩浆岩分布于区内歙县许村、 黟县北侧和 石耳山等地, 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区内中部一 带.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类, 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 育( 图1) , 其中, 多期褶皱构造发生叠加, 形成丰富 多彩的叠加 G 干涉样式, 成为区内最明显的构造特 征.断裂 构造主要为葛公镇断裂(F1)、江南断裂(F2) 、 绩溪断裂( F 3) 和祁门―歙县断裂( F 4) .

2 叠加褶皱分类 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多期褶皱变形构造叠加, 因其形成的地史时期不同, 故属复合叠加[

3 3 G

3 6] .叠61第1期 陈秀其: 江南古陆东北缘盖层叠加褶皱特征 F 1为葛公镇断裂;

F 2为江南断裂;

F 3为绩溪断裂;

F 4为祁门―歙县断裂;

1~5为殷家汇褶皱带, 其中1为洗马铺向斜, 2为吴田铺背斜, 3为 殷坑塘向斜, 4为铜关里背斜, 5为许家坦向斜;

6为七都复背斜, 其中6 G 2为杨美桥背斜,

6 G 3为杨田埂向斜,

6 G 4为老山向斜,

6 G 5为横北岭 背斜,

6 G 6为胡村向斜,

6 G 7为雍溪背斜;

7为太........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