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3-04-08 |
9 早在上个世纪
6 O 年代初 , 陶诗言、 朱福康嘲就 曾发现 , 当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平洋副高 向60. N
4 5. N
3 0
1 5 N E Q
1 5 S
6 0 N
4 5 N
3 0 N
1 5 N E Q
1 5. S
6 0 E
8 0 . E
1 0
0 . E
1 2
0 . E
1 4 0. E
1 6 0. E
1 8
0 6
0 . E
8 0 . E
1 o
0 . E
1 2
0 . E
1 4
0 . E
1 6
0 E
1 8
0 ( c ) . ( d ) 图4以西太副高西伸脊点到达最西点之 日作为0d的前后合成逐 日8
5 0 h P a 风场 ( 虚线为副高脊线 , 实线分别 为孟加拉湾槽线和南海季风槽线) ( a ) 一6d(b) - -4 d ( c ) 一2d(d)OdFi g .
4 Da i l y m e a n
85 0 h Pa wi n d f ie l d f o r s e l e c t e d d a y s ,一6, 一4, 一2,
0 d a y , wi t h t h e r e s p e c t t o t h e we s t e s t p o i n t o f Su b t r o p i c a l Hi g h r i d g e a s t h e z e r o d a y,c o mp o s i t e d f or
1 2 p r o c e s s e s . ( d a s h e d t h i c k l i n e :r i d g e o f S u b t r o p i c a l H i g h,s o l i d t h i c k l i ne :t he t r o u g h ― l i n e o f Ba y o f Be n g a l a nd SI s u mme r m o n s o o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西伸展时 , 对流层上部南亚高压有向东扩展 的现象.图 3的结果再次证实 了他们 的发现 .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 , 在 中层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最西前
6 d ,
1 3 本东南部存在一反气旋 , 随后 这个反气旋中心消失 , 而南亚高压的脊却加强 , 但中心位置没有 明显 的变化 .那么 , 我们不禁 要问, 强大的南亚高压东侧脊加强的原 因是什么?而13本东南部 的反气旋虽然强度较弱, 但为 什么消失了呢?后面我们还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
3 .
2 8
50 h Pa 同样 ,
8 5
0 h P a 流场 的合成分布如图
4 所示 .一6 d , 反气旋环流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地 区, 西太平洋副高西侧边缘位于菲律宾以东 , 南海地区为西南风控制 , 南海夏季风形势 已经完全建 立 .孟加拉湾地区为一低槽 , 槽前 为西南气流.1
0 5. E附近和
1 2 5. E以东地 区有越 赤道气 流 .越赤道气流与西太平洋副高东南侧的偏东气流在菲律宾一带汇合 .一4 d , 西太平洋副高 的西端 已西伸至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 同时 , 还可以看出
1 0 5. 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增强 , 孟加拉 湾的低槽加深 ,
1 2 5. E以东地区的越赤道气流也在增强.这两股来 自副高西 面和南面的气流 经过南海上空再与西太平洋平洋副高西侧 的西南气流汇合 , 加强了这里的热带西南季风气流, 为长江流域输送 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一2 d , 西太平洋副高持续西伸 , 其西侧边缘气流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 区, 孟加拉湾槽前的西南气流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在我国江淮流域的维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7
0 气象科学25卷 同时, 南海季风槽进一步加深 , 其槽前 的偏东气流汇入西太平洋副高东南侧 .0 d , 西太平洋副 高已控制我 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 越赤道气流 、 孟加拉湾槽和南海季风槽的强度均有减弱. 低层的流场演变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导致 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加强 , 但 从流场 的分布 看,这个偏南气流可追溯到孟加拉湾槽前的西南气流 、 澳大利亚北侧 的偏东气流 以及西太平洋 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 .
4 西太 平洋副高西伸 的可能 机制 前面在研究副高西伸过程中高层环流场演变情况 时发现 ,一6 ~0 d , 南 亚高压 中心的位 置变化不大 , 其高压脊却 明显 向东伸展 , 而 日本东 南面的反气旋消失.那么 , 是南亚高压脊东 伸导致 日 本东南面的反气旋 消失还是后 者西移并入东伸高压脊使脊加强 呢?为此作 了200hPa位势高度和涡度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