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3-04-30 |
1974 年中越西沙之战后, 先生再次整理充实了该文重新予以发表? .继1957年发表 5雷州半岛的红树植物群落6? , 1985年发表5香港的红树林 6? , 先生又于 1993年发表 5全球 红树林植物区系分析
6 ? .1994年先生在5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6中, 把他对红树林的存在和思考凝成 了全球植物区系七界中的一界 /热带红树植物界0, 认为红树林具有紧密联系各大陆的植物区系的特 性, 又具有跨大陆、 受制于气候和海流的双重性, 但在植物区系方面全球红树林基本上是相同的, 反对将 其割裂为东方群和西方群, 认为红树植物是从陆地走向海洋而不是相反 ? . 先生一生酷爱野外考察, 视标本和图书资料如同身家性命, 实肇始于求学时严师的治学方法.全国 解放后, 先生仍一如继往, 野外考察从无间断.1985年以古稀之年从尼泊尔登上喜马拉雅山
4000 米处, 全程考察二周, 采得植物标本 130号, 亲眼见到板块运动的威力, 验证了喜马拉雅山植被的年青性和 次生性, 写成 5尼泊尔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亲缘关系 6? 和5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 点6?.1990年先生到甘肃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 青海湖等地考察干旱地区植被, 以后写成 5中国西北 地区干旱植物区系分析
6、 5塔里木盆地植被特性与沙漠生境相关性
6、 5植被地理问题初释6 ? .先生在 从事植物分类学、 植物系统学、 植物区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中游刃有余, 与他的广博知识和丰富的 野外实践是分不开的.先生于 88岁高龄时退休, 总其一生采集了 4万余号植物标本, 累积、 守护了
20 万号标本的 /中山大学标本室0.在63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 他发现了 7个植物新属, 近400个植物 新种, 在山茶科建立了 3个新属, 发现了 217个新种, 而在山茶属就发现了 135个新种.先生参与了中 国植物学史上最重大事件 ))) 5中国植物志 6的编写, 进行了中国植物区系、 中国植被、 中国森林、 中国 红树植物的研究.先生编写的 5中国植物志6有/ 金缕梅科
0、 /海桐花科
0、 /杜仲科
0、 / 悬铃木科
0、 / 山 茶科
0、 /杜英科
0、 /椴树科
0、 /五桠果科 0和 /桃金娘科 0, 共 9科 5卷册;
还参与编写了具有开创性和经 典意义的5海南植物志
6、 5广州植物志
6、 5中国树木志 6等17 个科和其他地方植物志 5云南植物志
6、 5广西植物志
6、 5广东植物志
6、 5西藏植物志 6.他研究过几乎所有种子植物科, 对 /裸子植物0的所有 类群和化石种子植物进行重新审视, 对现生有花植物的全部目、 科均进行过透彻的研究, 对有花植物系 统发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如花粉的萌发孔沟、 胚珠的保护途径、 单花与花序、 单性花与两性花、 虫媒与风 媒、 落叶树种、 红树林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对全球种子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系统发育进行过系统比较和 分析, 从而形成了他的理论与学说.先生主编了影响深远的5植物学
6、 5种子植物系统学6以及 5中国桉 树6 l u , 参与编写了 5广东森林 6 l v 、 5雷州半岛的植被 6 l w 、 5广东高要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 6 l x 、 5香港植 被6ly、5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6 l z , 译著 5热带雨林
6 l { 等27本著作, 发表学术论文 300余篇.在 5张宏 达文集 6中收集的文献, 尽显先生学术思想的精粹.历30年工夫, 于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5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