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 2013-07-14 |
1 9
7 8 ) 依据无 水纯橄榄岩熔融点设定岩石圈的底面温度为1333℃, 但在其最近的研究中降低了预定值( Mc K e n z i ee t a l . ,
2 0
0 5 ;
E m m e r s o na n dMc K e n z i e ,
2 0
0 7 ) . 前人研究结果( 高德章等,
2 0
0 6 ;
胥颐等,
2 0
0 6 ;
韩波等,
2 0
0 7 ) 表明, 东海地区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逐 渐减薄, 地壳性质由陆壳( 东海陆架盆地) 、 过渡壳 ( 冲绳海槽) 向洋壳( 菲律宾海) 转变, 莫霍面及岩石 圈底面总体上呈两凹两凸的形态, 岩石圈底面起伏 相对宽缓.西湖凹陷地壳是东海陆架盆地地壳的次 级构成单元, 处于陆壳向东减薄的第一上升台阶, 且 东西厚度略有差别, 自东而西下地壳底面( 莫霍面) 深度从
2 7 .
2 k m上升 至25.8km,上、 中地壳 底面呈 下降台阶状, 软流圈顶面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关 系, 边缘深中部浅, 岩石圈厚度为
7 6~
8 2 k m .
2 盆地沉降史分析 沉积盆地的沉降、 形成及演化与岩石圈厚度变 化密切相关, Mc K e n z i e (
1 9
7 8 ) 在应用岩石圈拉伸模 型定量分析沉积盆地的拉张、 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时, 将盆地充填物划分为裂谷沉积和热沉降沉积,对应 于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裂谷期和热沉降期. 沉积地层是盆地沉降、 沉积物充填综合作用的 结果, 是分析盆地沉降过程的依据.盆地基底沉降 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为了准确反映 沉积盆地的构造沉降过程, 需要将现今的沉积地层 厚度及埋藏深度通过地层回剥法( 武国忠等,
2 0
0 7 ) 恢复 地质历史时期的盆地沉降沉积充填过程, 获 取古地层厚度和 古 埋深.其 中沉 积物 埋藏 压实 作用、 构造运动及剥蚀、 古水深及海平面的变化是造成 古今地层厚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本次研究在获取各地层的现今厚度的基础上, 通过去压实和去剥蚀校正, 恢复地层古厚度, 采用局 部均衡( A i r y ) 模型计算构造沉降量, 并将构造沉降 量分为裂谷沉降量与热沉降量, 然后依据岩石圈拉 伸模型计算拉伸因子, 定量分析西湖凹陷的形成演 化过程.
2 .
1 计算参数的获取 东海西湖凹陷所充填新生代地层由老至新依次 为古新统( E
1 ) 、 始新统平湖组( E
2 p ) 、 渐新统花港组 ( E
3 h ) 、 下中 新统龙井组(N1lj)、中中新统玉泉组(N1y)、上中新统柳浪组(N1l)、上新统三潭组(N2s)、第四系东海群( Q d ) . 现今沉积地层厚度及埋藏深度数据通过实际钻 井分层数据( 已钻遇地层) 和经时深转换后二维地 震深度剖面( 未钻遇地层) 来获取( 表1),相应的地 质年代时间则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表2,据邓属 予等,
1 9
9 2 ;
邓属予,
1 9
9 4 ;
刘保华和徐世浙,
1 9
9 8 ;
郑 求根等,
2 0
0 5修改) . 地层的岩性组合由区域综合柱状图获取, 具体 含量由单井岩性统计( 已钻遇) 及类比( 未钻遇) 得出( 表3).描述如下: 第四系东海群: 灰色粘土, 粘土质粉砂. 上新统三潭组: 灰色泥岩与粉、 细砂岩互层夹砂 表1西湖凹陷五口井地层分层深度及骨架密度表 T a b l e1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u n i t d e p t ha n dma t r i xd e n s i t yo f f i v ew e l l s i nX i h ud e p r e s s i o n 井号 参数 东海群 三潭组 柳浪组 玉泉组 龙井组 花港组 平湖组 古新统 X J
1 分层
4 2
8 .
5 6
6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