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 2013-09-09 |
本报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朱宁宁 在项城市有这样一位
88 岁的老太太, 关键时刻不顾个 人安危, 张开瘦弱的双臂勇敢 阻拦, 救下素不相识的少年小 杨, 她就是该市莲花办事处岗 刘自然村农民朱四英. 内黄县孝敬公婆好媳妇李社英: 孝敬老人是儿女们的责任 本报通讯员 袁礼堂 李书廷 李志红 从子女给 老人洗脚开始 ――访巩义市康店镇 孝心示范村 叶岭村
本报记者 王东亮 冯刘克 王侠 8月26日下午, 记者来到巩 义市 孝心示范村 康店镇叶岭 村采访.在村口, 迎面走来了前 来迎接的村支书叶顺利, 他自信 地说: 我也不特意安排了, 你们 可以随便进户采访. 头一次遇 上这种情况, 带着疑问记者走访 了几户村民. 南阳和洛阳的志愿者们在一次 走访中, 见到了93岁的抗战老兵朱 振明, 老人参加抗战5年, 耳朵早年 被炮弹震聋.目前, 老人的儿子去 世多年, 家庭困难, 房子的屋顶已经 严重风化, 成了危房, 老人不得不寄 居在女儿家.老人的最大心愿是有 人能够帮他修修房子, 让他和患病 的孙子和重孙子能有个可以栖身的 地方. 耳聋眼花 93岁老人艰难支撑一个家 朱振明老人是镇平县石佛寺镇 杨沟村人, 这里离石佛寺镇不远, 镇 上有各类珠宝玉雕门店5万多家, 热闹非凡, 但老人家中的情况, 让同 行的志愿者们感到心酸.破旧的院 落, 窗户上没有玻璃, 甚至连门也没 有, 屋里除了一张破旧得看不出颜 色的桌子外, 再也没有什么家具, 房 顶因为风化严重经常有石块掉落, 下雨时更是漏得没地方躲. 原来, 老人唯一的儿子很多年 前就去世了, 儿媳妇不久就弃家出 走, 至今没有下落, 孙子26岁, 因病 只能干些农活.3年前, 孙媳妇留下 年幼的孩子也离家出走, 再也没有 回来.就这样, 93岁的朱振明, 本 该颐养天年, 却仍得干农活、 做家 务, 支撑着这个家.今年夏天, 河南 大旱, 村里吃水都困难, 但打个水井 要几千元钱, 没办法, 老人才带着孙 子、 重孙投靠到女儿家. 女儿女婿都很孝顺, 但他们经 济也很紧张, 实在没有钱给父亲修 修屋顶、 打一眼水井.邻居告诉我 们, 老人体谅女儿的难处, 总是尽 力帮着做家务, 经常做饭、 蒸馍、 带 重孙子.老人常说: 为了孩子们, 我不能倒下! 耳朵被炮弹震聋 老人曾是英勇抗战的中国军人 老人
1941 年参军, 是第九军 (暂九军) 27师的机枪手.因为耳 朵早年被炮弹震聋, 老人说起话来 嗓门特别大, 当年部队长官名字记 得很清楚, 参加过的战斗也讲得有 头有尾. 在汝南打仗时, 一颗子弹打到 了他的背包上, 把背上的洋锹打坏 了, 他才捡了一条命. 在上蔡打仗时, 他正在交通沟 里射击, 一发炮弹打过来, 他的前 额被弹片擦伤, 流的血把白汗衫都 染红了.那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 死的人多得很啊, 头朝这儿的, 头 朝那儿的, 人挨人, 人摞人.过完 仗我们(连) 就剩下五十几个人 了. 老人回忆说, 当时大家都很 勇敢, 打仗的时候, 当官的都冲在 前头, 连长在最前边, 我们当兵的 哪能怕死不往前冲. 他的耳朵在 战斗中被炮弹震聋. 1941年的4月, 麦子快熟的时 候, 他和部队去扒敌人的铁路、 安 装地雷, 晚上在老乡家里借宿.朱 振明在门口巡逻时, 看到一个男 子, 带着枪路过, 他当机立断, 一枪 将敌人打死, 因为此事, 朱振明受 到了军长傅立平的表扬. 日本投降后, 老人退伍回到家 乡.他很少向人提起往事, 邻居们 都知道朱振明是个好老头, 但很少 有人知道他曾是英勇抗战的中国 军人. 战争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生死 死, 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老人显得 特别淡定.他说, 现在老了, 不中 用了, 重孙子还小, 他的心愿就是 将孩子拉扯大, 但家里的房子实在 没法住了, 怎样将屋子修修是他遇 到的最大的困难. 93岁的抗战老兵, 耳聋眼花却一 人艰难支撑一个家, 他的心愿是―― 有个不漏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