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2013-09-27

80 后职工 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 接过前辈 的接力棒, 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 奔向美好的未来. (记者阮向民、 胡、 羊荣江 洪菡婷、 程雪、 潘仙德 见习记者 邹伟锋集体采写) 记者程雪报道 七月的阳光 温暖而明媚, 一如乔建平对新闻 热忱的心, 带着这份 温度 , 他在 排版室里做校对、 看大样, 熟练地 完成每一步骤. 在这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天, 《水电工人报》 总编辑乔建平正在 进行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排版, 这份即将付印的第

2309 期 《水电 工人报》 将是他的最后一期作品. 日子交织着泪水和欢笑匆匆 流逝, 当人们看到这期报纸时, 老 乔已然离开了工作41年的中国水 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十二局 ) , 告别

37 年 采编审的岗位. 在这

40 年间, 他带着企业报 人的使命感, 奔赴十二局各地水 利水电项目一线, 用脚步 亲吻 着大地的脉搏, 见证了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一 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 记录下几 代水利水电人的梦想与执着. 笔耕不辍40年, 只因我爱得 深沉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 幕, 仿佛一缕新的曙光, 跃出了东 方的地平线.也在这一年, 以传 递水利水电工程消息、 讲述水利 水电职工故事的 《工程战报》 创刊, 1980年改名为 《水电工人报》 . 彼时, 乔建平还是钻探灌浆 工学徒.这个平时喜欢看 《人民 日报》 、 总是向单位广播站投送 好人好事 稿件的小伙子, 在1981 年加入 《水电工人报》 , 开始 了长达37年职业新闻人的征程. 《光明日报》 曾经发表一篇著 名的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年轻的乔建平 在一次采写夜班工人的时候, 就 碰到惯性思维和现场采访不符的 情况. 一次写到食堂给夜班工人 送夜宵, 我并没在那里采访至深 夜, 想当然地写上 '

热腾腾的面 条'

, 可实际上, 从食堂送到现场, 盘中餐已经凉了. 第二天被叫去 现场的乔建平, 和工人们一起吃 下凉面条, 两行热泪流下来, 我 暗下决心, 以后一定要深入新闻 现场. 他说. 多年来, 新闻在远方, 老乔一 直在路上.有时一年出差

200 多天, 他坐着火车、 汽车、 牛车、 拖拉 机、 木筏, 越过湖海, 到人迹罕至 的深山, 在工程一线和工人们同 吃同住.直到退休前一个月, 他 还在江西的市政工程施工队采 访. 老乔挖掘新闻的方式有点 多 , 多站一会、 多问一句、 多看 一眼成了这个老新闻人的习惯. 也正因为站在山下多驻足一会 儿, 让他找到了水利水电施工队 伍里一对默默奉献的测量工夫 妇;

采访中多问了一句, 让他发现 了生产车间里的 献血英雄 ;

多 吃了一口菜, 让他找到了根据工 人口味和喜好做 拼盘 菜的炊事 员……在他的笔下, 这些平凡人 物的执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