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 2014-04-20 |
兴起已有三 四年的 网约护士 模式并不新鲜,但由于政策和监管界限的模 糊,社会上对此观点不一.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互联网+护理 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对 网约护士 的态度: 鼓励创新、包 容审慎 ,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
1 年左右的首批试点. 北 京市随即发布的 《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目录 (2018 版)》规定, 网约护士 服务范围共
25 项内容,包括换药、静脉采血、肌肉 注射和皮下注射、更换导尿管等. 点评: 解决特殊人群的医疗护理问题, 互联网+护理服务 只是一种探索和补充,提供的是政策范围内的 有限 服务. 还要 扩大服务供给,包括医养结合的模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 相应的保障政策、筹资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但 网约护士 所进行 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 @ 安徽大学小树苗: 网约护士 和网约车等其他互联网预 约服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医疗服务,不能随随便便抢单,而 要经过评估后,再决定能不能接单. @chouyatou_5584:对于 网约护士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价 格和安全的问题. 价格方面,其实目前已经有社会力量主导推动 的网约护士平台,审核通过后,在平台注册的护士便能在线接单, 不过每次服务的价格并不低. 至于安全方面,还需要有关部门严 格监管,确保风险可控. (本报记者 陈树琛 整理) 2019年4月2日星期二 责编/杨飞 陈树琛 版式/常欢欢 网事在线
本报记者 马成涛 到医院看病,不知道该 看哪个科室,可 以问 导诊机器人 ;
人工智能医学影 像辅助诊断系统 看CT 精 准度更高,几秒钟可帮助医 生找到病灶;
语音电子病历 实 现语音录入,提高医生看病效率…… 这些已经不是科幻, 人工智能医生 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医生会看病历会思考大数据 杀熟 令人担忧 日前,有媒体测试称,用微信进行文 字 聊天后,微信 精选 推荐的公号文章中的广 告内容与聊天内容密切相关,疑似被精确推 送广告. 微信方面则回应称,并未检测用户 聊天记录,但用户的点击行为可能会影响相 关资讯的呈现. 无独 有偶,最 近也有媒体针对 APP 偷 听用户 的问题进行了实验. 据称经过模拟 实验后,结果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 60% -70%. 尽管未能证实手机 APP 通过窃听的 方式获得用户隐私,但这一实验本身和结果 同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 精准画像 令人担忧,一些网络平 台借助这些 精准画像 对网友进行 杀熟 式推送,更令人难以忍受. 北京市消费者协 会日前进行了一份
2019 年大数据杀熟 的 调查,并将大数据 杀熟 定义为经营者利用 大数据技术集用户信息、 建立用户 画像 ,并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根据用户 画像 提供特定(非可选性)商品或服务的损害消 费者权益行为. 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 者认为大数据 杀熟 现象普遍或很普遍,认 为大数据 杀熟 现象一般或不普遍的被调 查者仅占 11.68%,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 杀熟 现象不存在. 此外,有56.92%的被调 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 杀熟 的经历. 哪些领域是大数据 杀熟 的高发区? 被 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 等消费大数据 杀熟 问题最多. 此外,还有 不少被调查 者经历过外卖类APP、 视频类APP、电影类 APP 或网站大数据 杀熟 . 遗憾的是,遭遇大数据 杀熟 后,消费 者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只有 26.72%的被 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11.71%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商家理论、要求赔 偿,8.1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社 交网站或向媒体曝光. 剩下的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或不 再在此消费等. 尽管对于局外人来说, 要通过实验取得 实锤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一系列实 验和调查下来, 却出现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 事实: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它们仅仅通过对 用户使用网络习惯和痕迹进行大数据分析, 对用户特征的判断和识别已经足够精准. 虽然大数据 杀熟 早已不是新词,维权 之路却仍障碍重重. 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 型号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 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自辩,同时又不对外公 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消费者遇到类似 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部分商家 虽存在特定推送行为,但很难界定其是否属 于《电子商务法》规定的不合理推送行为.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 它们能够根据购物 记录,判断出用户的身高体重、三围鞋码、消费 水平,甚至可以根据退换货的频率,判断出此人 的性格是完美主义还是随性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