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4-06-12 |
. 图s自动维卡仪原理图个位置(换一个测试点),一个测试循环完成.经过设定的等待时间后,将进一一 … 一…… 一一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7卷 人下一个测试循环.在完成设定的测试循环后 , 测试结束 , 取下记 录筒上的坐标纸 , 进行分析计算得到 初凝和终凝时问, 见图
4 . 测试时间试针===『l=入深度终凝线, 从零线 向下平移0 .
5 m l n 初凝线, 从零线 向F平移3
6 m l n 图4坐标纸上数据 记录不意图计算分析的第一步是画出零线.在测试完成后 , 在坐标纸上右边 出现一些沉人深度值相等 的记录 线(表示这些位置试针没有沉人水泥 , 因而记 录线长度几乎相等) , 以这些线 的底端划 出一条水平线, 即 零线.然后以零线为基准, 分别向下平移
0 .
5 m m和36mm, 作 出终凝线和初凝线.这时不难看出, 离 初凝线最近的是第四条记录线 , 因而可以判定第 四次测试时达到初凝状态.如果每次测试问隔时问设 定为
1 5 m i n , 那 么可计算 出初凝时间为
6 0 m i n .同样 , 通过找到离终凝线最近的记录线, 来计算 出终凝 时问 . 表面上看 , 该方法似乎很方便 , 也很容易操作, 但是事实上 , 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终凝时问往往偏差很 大, 其主要原因是 :
1 )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 从零线平移作出终凝线 比较困难 , 因为零线与终凝线 的距离只有
0 .
5 m m, 很难控制.而且 , 一些水泥的测试数据显示 , 在0.5mm附近会出现好几条差不多长度 的记录线 , 如图
4 中的记录线
1 8 、
1 9 、
2 0 、
2 1 , 这四个数据很接近, 准确判定 比较 困难 .因此 , 通过作 图法计算 出终凝时间 受到一定人为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人为判断失误 , 使测试结果失真 .
2 )更为重要的是, 实际上离终凝线最近的值并不是终凝状态 .水泥在凝结过程 中会产生变形 ( 绝 大部分收缩 ) , 见图5 .国外 自动维卡仪对水泥进行测试时 , 每次都是从同一高度释放试针( 释放高度大 于等于试模表面高度 ) , 而没有按照测试标准 , 从测试点 的水泥净浆表面 释放 , 所 以不能 以释放处作为 沉人深度的起点 .因此, 为了避免水 泥收缩对数据 的影响, 在对 自动为卡仪测得 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 候,以零线为基准而不是以释放位置为基准计算沉人深度 ( 零线显然低于释放处) .该处理方式在一定 程度减小了收缩带来的影响 , 但是 , 记录的值并不是实际沉人值. 假设 , 自动维卡仪每次都是从试模表面处释放试针.在图 5中, 我们可以看到试针的实际沉人值是 b , 而坐标纸上数据分析值是 a , 中间的差值是 因为不 同测试位置收缩情况不同引起的.即使各点收缩 情况一样 , 还有一个 问题是通过 数据分析无 法解决 的.由于 试 针不是 从水 泥 表面 释放 , 而是 从试模表面释放 , 中 间有 个收缩值 c , 这个值会使试针在下降过程中首先会产生一个 冲量 , 这对 于试 针沉人深度影响很 大 .通 过对一水泥试样进行测试,在试样达到终凝时, 从表面释放 , 沉人深度为
0 .
5 mm;
而从 高于水泥表面
0 .
5 m m处开始释放 , 沉人 深度是
0 .
8 m m, 继续 在这个高度释放试针 , 直到
2 4 mi n 后,试针的沉人深度才达 到 终凝判定值
0 .
5 mm.这个实验说明 , 由于未按照测试标准进 行测试 , 收缩值 带来 的冲量使 自动维 卡仪记 录的沉人深度 大图5 水泥收缩对测试影响示意图 第 6期 陈浩, 等:全自动维卡仪原理及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