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学冬欧巴么么哒 | 2014-07-20 |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统筹 山水林田 湖草 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 保护制度, 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 安全,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划定目标 充分认识区域和省域生态系统结构、 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 分异规律,划分出对保障国家和我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形成满足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基本需求,符合安徽实际的生态保护 红线空间分布格局,构建空间体系完整、分类分区明确、生态功能显 著、管制策略清晰的生态保护体系,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 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 力,为安徽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 供重要支撑.
(三)划定原则 ―
7 ― 1.科学性原则 以构建国家和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 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 定相结合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 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 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2.整体性原则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 元、 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应划尽划, 避免生境破碎化, 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 3.协调性原则 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 下结合,充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及国土 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 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以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和地理 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 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相协 调,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 4.动态性原则 根据构建国家和省域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和生态系 统完整性的需要,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应不断优化和完善,面积只增不 减. ―
8 ― 5.特色性原则 围绕打造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 障和水系林网、 农田林网、 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 (以下简称 三 屏三网 )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结合省情,突出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划定体现安徽特色的生态保 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性保护. ―
9 ―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 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要求,结合安徽省实际,按照定 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评估,识别生态保护的重点类型和 重要区域.将评估得到的安徽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包含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 (包含水土流失、 盐渍化和地质灾害敏感区等)进行叠加合并,并与各类保护地进行校 验,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叠加图,确保划定范围涵盖国家级和省级 禁止开发区域1 ,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2 .通过边界 处理、现状与规划衔接、跨区域协调、上下对接等步骤,最终确定安 徽省生态保护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