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9-08-01

1 ―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

2016 年2月26 日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六篇 坚持绿色发展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十四章 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相关战 略部署,努力争取相关政策扶持.

既保护绿色环境,又坚持绿色 发展,着力探索绿色产业链创新模式,支持开展环保科技、环保 服务、绿色产品等领域的绿色创业,培育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传 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建立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一节 积极培育绿色产业 加快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扶 持核心龙头、壮大加工企业,坚持绿色、有机、高端标准,在绿 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实现新突破.立足于发挥特色、做大规 模、提升品质的发展目标,形成 乳、肉、油、粮、薯 农牧业 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

2 ―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进工业产品 生态设计,落实绿色 中国制造

2025 ,对有色金属、水泥等重 点工业行业实现绿色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 装备;

研究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 发展.采取系统设计、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 务总承包模式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污水、垃圾处理和 工业园区为重点,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碳汇产业. 积极探索争取森林碳汇产权化的相关政 策,研究建立森林碳汇市场化机制,推进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建 设碳汇交易平台和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的部分补 偿,促进森林碳汇经济和林业经济的发展. 坚持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 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以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不 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生态林 业、生态农业,水电等清洁能源、有机食品工业、生态建筑及材 料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 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绿色交通、 绿色建筑, 发展生态交通, 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

3 ―

第二节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围绕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发 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 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通过补链、延链、 展链, 促进企业间、 行业间、 园区间形成循环链接产业体系. 重点构建煤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打造 煤-电-用 一体化循 环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基地.加快推进呼伦贝尔经 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完善园区内废物循环 体系.推进产业园区内外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发展 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 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开发利用 废物矿产 ,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 资源化等三废综合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水资源、 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 年,循环性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 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十二五 末期提高 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占 GDP 比重持续增加.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调整产业和能源 结构意见,编制实施《节能减排 十三五 规划》 ,提高能效以 及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工业节能降碳,推动工业企业能源 ―

4 ― 管控中心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 能效提升计划.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推动 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 大型公共建筑、 保障性住房探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开 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鼓励 企业余热余压利用.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形成淘 汰落后产能倒逼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继续推进脱硫脱 硝工程建设,保障各旗市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常态化运营.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继 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加强地下水污 染防治,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围绕煤炭、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 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实 施节能降耗重点示范工程,推进 车船路港 千家企业低碳交通 运输专项行动,开展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大力 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 加快液化天然气加气 站建设, 提高对使用新能源车辆的补贴. 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 探索实行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模式,鼓励绿色出行.

第三节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落实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强化资源集约利 ―

5 ― 用.坚持有序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调控、优化布局,加强可持 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设;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促进资 源富集地区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保护优 先原则,坚持科学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的有序开发方式, 加强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规范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准入条件, 引导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有序建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提高矿区企业集中度,以 大中型矿山为重点,稳步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和综合利用率,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建立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准入门槛, 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将企业生态环境恢 复治理成本内部化.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有序推进资源产 业向下游延伸,提高有色金属深加工水平,发展绿色节能、高附 加值的新型建材.统筹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打造若干产业 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提高资源 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实施管道输水、喷灌、微灌 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遏制农业粗放用水.加强火电、化工 等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水资 ―

6 ― 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立用水定额准入门槛,严格限制 高耗水工业项目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编制实施《土地利用与保 护 十三五 规划》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 用制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对 土地资源的需求.积极开展城镇土地整治、城乡用地增减挂钩、 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复垦调整利用, 清理整顿盘活闲置建设 用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 地再利用.调整按行政区和用地基数分配指标办法,按照旗市区 开发强度指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 优势,大力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 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 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扩大就 业良性互动,鼓励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加大技术 改造投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落实金融、税收等优惠 政策,完善服务体系,营造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 境. 优化项目审核、 土地利用、 贷款融资、 技术开发等服务环境, 引导生产要素投向特色养殖、食用菌、野生浆果等林下经济.大 力发展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咨询会展等 现代服务业.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建 立开发秩序、资源补偿、利益分配、接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

7 ―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分区管理制度, 优化资源勘查 开发布局和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 调控引导开发时序和强度. 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 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 制度,强 化同步恢复治理.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科学制定资 源性产品成本核算办法,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监督 资源开发主体承担资源补偿、 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责任 和义务.完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优化资源收益分配关系,探索 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资源开发收益向资源型城市倾 斜,支持改善资源产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共享资源开发成果. 专栏

21 资源型城市转型方向 森林资源综合经营: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经营、境外林木产品进口精深加工、林下资源开发,及野 生浆果、食用菌、山野菜、山泉水等绿色食品加工业. 碳汇造林、碳汇交易:推进碳汇、碳权、计量、交易、置换,将碳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装备制造业:围绕农牧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农牧机械、矿山机械、 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 云计算和物联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化,培育云存储、云应用、大数据加 工等优势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