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 2014-08-01 |
注释也属必要,它既是正文的诠释和补 充, 也是人物、 史实、 文献等的 立此存照 ;
书的 附录部分, 选辑了作者本人及记者们的
30 多篇杂 文、 随笔、 通讯、 经验体会等相关文章, 与 三谣 正文部分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使读者能够从历史 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 书本与社会, 全方位地观照 并理解红色文化的弘扬、 红色基因的传承问题. 合上周广华的 《红色三谣》 书稿, 我的心久久 不能平静. 广华是我的老战友, 在 红一师 、 在65 集团军政治部我们很处得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了解广华是一个对我们党、 对人民军队、 对伟大 祖国赤胆忠心的人, 对革命传统、 对红色文化、 对党 魂军魂国魂如醉如痴的人. 转业到地方这些年尤其 是退休十多年来, 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为红色传 统的传承付出了大量心血. 《红色三谣》 书稿洋洋 万言又反复修改, 这其中有多少辛劳和汗水啊!这 使我想起 《三字经》 《千字文》 等流传久远的中国 开蒙读物, 其传播形式还是可资借鉴的.广华编写 的 《红色三谣》 正是借鉴了传统的、 为群众喜闻乐 见的 三字经 四字诀 形式, 也是红色文化通俗 化、 群众化的一个大胆尝试.我们不是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大众化、 时代化吗? 我们不是希冀主流意 识形态落地生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吗? 我们不是 期望红色文化传之后世,使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吗? 那我们就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 传播, 做一点像样 的工作.广华所做的事目前尚无人做得, 极具开创 性, 的确独开生面、 别具一格;
对于红色文化的传 播、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自是福荫子孙、 恩泽后代、 功德无量的.毕竟, 历史和后人会告 诉我们一切. (作者为解放军少 将,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 部原部长、 战略学博士生 导师、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 会学术顾问. 《红色三 谣》 ,周广华著, 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 本文系该书序 言, 刊发时有删节) 为红色之魂而歌姚有志开卷没有离开故乡的 时候, 故乡, 是一幅铺 在地上的画.我在画 中走来走去,只看到 天边遥远的云霞.我 的故乡是位于徐州市 贾汪区大吴镇的一个 小乡村, 在记忆深处, 家里 那扇厚重的木门还在虚掩 着,推开总是咿呀作响的 它, 似乎又回到了儿时. 那时, 四季都是孩子们 的玩伴.春天满村的孩子在 田野地上追逐打闹着丢沙 包、 放风筝;
夏天葡萄藤上串 串的葡萄、水缸里冰镇的西 瓜惹得我口水涟涟;
秋天大 人们忙着秋收,小孩子在田 间地头捉着蚱蜢,远处整片 天空都被麦秸烧得火红;
冬 天一家人围着炉子,大人们 聊着我听不懂的话,小小的 我忽闪着眼睛,闻着烤红薯 的香味, 早已迫不及待. 童年有太多的趣事, 玻 璃珠铁盒英雄卡, 跳皮筋捉 迷藏和五点半的 《大风车》 动画节目. 外婆如今还时常 说起, 小时候放了学我从不 进家, 野孩子似的满村子跟 着大小孩乱跑, 但只要电视 开始播放动画片, 我就能掐 着点地准时到家. 有时家里 人干农活没有回来, 我也有 办法进家.家里的门, 是两 扇厚厚的木门, 把两扇木门前后错开, 小小 的我便能从门缝里挤进去, 然后踮起脚尖在 门后拿到堂屋的钥匙, 目不转睛地看起电视 来, 在我的童话世界里等着大人们回家.一 听到木门吱呀作响,我就知道有人来了, 于 是欢呼雀跃地迎上去.那扇大木门, 从我记 事就一直守护着外婆家, 掉了漆, 也松动了. 夜晚当门栓落下, 全世界便安静了, 只剩下 萤火虫和弯月牙, 外婆的蒲扇轻轻、 轻轻地 把凉风送给甜甜睡梦中小小的我. 时间像是偷偷长了脚, 一不留神, 就跑得 飞快. 我也离开了外婆家去上初中. 每次回乡, 家里就会出现一些新变化. 村里给老家的院墙 上统一刷上了白油漆, 乡村的小路陆陆续续的 平整了很多,家里的老木门也正式退休了, 取 而代之的是两扇崭新的铁门. 但是村里的年轻 人越来越少了, 外婆说, 有本事的都出去打工 哩, 城里赚钱多, 赚了钱就能回来翻新房子. 村 子里确实出现了好几幢昂首挺立的二层小楼, 外婆言语之间流露出了几分羡慕. 日子是好些 了, 但村子却很寂寞.蹬着三轮车卖豆脑的老 奶奶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儿女都在外地打工, 她经常坐在村头晒太阳, 一晒就是大半天.村 后头我曾捉过蝌蚪的小池塘排满了附近造纸 厂的废水和垃圾, 不见了往昔的模样. 外公外 婆也砍了家里的葡萄藤,腾出点空地搞起了 家庭小农场,家里又是兔子又是猪,好不热 闹, 当然气味也很热闹. 看着那扇刷着红油漆 的咣当作响铁门, 我的心里突然怀念起儿时, 想起无数个和桂花香撞个满怀的瞬间, 想起夏 天大家一起纳凉星夜下…… 我上高中的时候, 父母将外婆外公接到 了身边照顾, 老家在我脑海里便只剩下了影 影幢幢的背影. 印象最深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