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 2014-08-03 |
之句相似.但此类 句法, 最易生涩, 不可取.又如子美 《咏鸡》 '
纪德命 标五, 初鸣度必三'
之句, 故意强合, 皆宜弃之 , 引 用典故, 宜含浑自如, 不可牵强. 《甲寅杂诗》 三十首 中, 典故最多.如 '
兔死鸟飞剩只鸿'
、 '
俗薄公输羞 智巧'
、 '
人以亲疏为去取, 党分洛蜀自惊猜'
诸句, 皆不免牵强凑成.如 '
胡骑惊传飞海峤, 汉廷竟议 弃珠崖'
.此类经营, 斯上上矣.玉溪昌谷之诗, 最 喜用典, 其隐僻不可探测, 不似子美明贵.玉溪辈 若以引典为作诗原料, 子美仅以之点缀而已. 吴宓 后来诗歌学杜能取其神而遗其貌, 得吴芳吉之助. 陈寅恪与吴宓是挚友, 他们贯穿一生的深厚友 情被传为文坛佳话.吴宓对陈寅恪的学问十分佩 服, 以师视之: 陈君中西学问皆甚渊博, 又识力精 到, 议论透彻, 宓倾佩至极.古人 '
闻君一夕话, 胜 读十年书'
信非虚语. 陈寅恪曾说: 在中国近世诗 人中, 最佩爱郑苏堪之诗, 以其意思明显, 句句可 译成英文也.吴宓深记在心, 后来 多读各家之 诗, 以真挚明显 (即清切) 为标准, 乃深是寅恪此 言 .吴宓一生作诗以真挚明显为准则, 正是源于 陈寅恪的指点.陈寅恪认为吴宓诗歌多性情而少 理趣, 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虽然知道吴宓厌恶宋 诗, 仍多次提醒吴宓要多读书以固本, 吸取宋诗之 长.多年的交往使陈寅恪对吴宓有深沉的同情与 理解, 吴宓的 《忏情诗》 , 最为人所诟病, 有的说格 调不高, 有的说难以达诂, 陈寅恪则说: 直抒胸 臆, 自成一家.自忏, 即所以自解, 正不必别求解 人也. 可谓知己之论. 师不在多, 在于识见高远且善于教诲;
友不在 多, 在于知心并敢于指责其失, 吴宓能拥有这样几 位良师诤友, 实为大幸也. 孔令环 新时期文学以来, 有一个人, 说了一句 话, 短短五个字, 却让文坛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提出散文创作 形散神不散 理论的著 名评论家肖云儒, 他的贡献为当代散文理论 研究树立了一块丰碑. 北方的江南才子 肖云儒, 祖籍四川, 生于江西, 求学京华, 现定居西安, 人生的曲线就这样在神州大地 上徐徐绕过.女作家叶文玲形容自己到西部 去时拎着一个手提包, 回来时背着一座昆仑 山 , 而肖云儒在西安
50 多年, 事实上把自己 已 变 成了一座山, 一座在国内文艺理论研 究上无法绕开的大山. 贾平凹这样评论他: 肖先生思维活跃而 丰实、 劳动繁重而艰辛, 我是畏惧这样的人, 更 是敬重这样的人.在陕西的任何文学、 艺术及 文化研讨会上, 每有发言立即会场寂静, 大家 洗耳恭听, 其中总少不了他.我的感觉中, 北 方的理论批评家的文章犹如下象棋, 南方的理 论批评家的文章又像是下围棋, 各有肥瘦短 长, 曾感叹, 谁若能南北风范集于一身, 谁必 能成就大的气象.肖先生可以说就有这番面 貌, 他应该归于国内理论批评的一流. 肖云儒的授业老师、 著名学者冯其庸感慨 说: 云儒的思考不限于文艺问题, 举凡社会、 历史、 文化诸多方面, 都能发人之所未见, 时有 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是思想的丰产者. 因为知识广博, 见解深远, 思辨明晰, 文采 飞扬, 肖云儒被称为 活动在北方的江南才子 . 19岁提出 形散神不散
1961 年1月, 《人民日报》 开辟了 《笔谈散 文》 专栏, 就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作用、 散文的 题材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这期间, 肖云儒 写了一篇题为 《形散神不散》 的短文, 其观点 引起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 被写进我国大中 小学教材, 影响中国文坛几十年.那时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