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2014-08-10

50 年 代我冲破层层阻力, 满怀建设祖国的理想, 从美国来到沈 阳, 在这里我工作了

30 多年. 直到今天, 我依然担任中国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经常来沈阳. 对于代表性科研成果,他强调了研究所与设计单位和 企业的合作:

40 多年前,我和金属所的同志们一起艰苦探 索,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早于英国和前苏联自主研发出国内 第一片铸造空心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上世纪

80 年代, 在基 础研究的基础上, 首创了低偏析合金技术, 得到国际同行肯 定.这些成果的取得, 靠的是整个研究集体的共同努力, 靠 的是辽宁的设计单位和生产工厂的紧密结合.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建国以来,辽宁对全国经济建 设、 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昌绪对辽宁 全面振兴满怀希望,对辽宁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 过去

5 年辽宁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力水平、 优 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作用巨大.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继 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科教兴国 为己任,将自己的事业抱负和专长同辽宁的发展紧密结 合起来,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腾飞贡献力 量. 他鼓励道, 作为一名科技战线上的老兵, 我愿同大 家一起, 共同努力.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宣布了 《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 民政府关于开展向师昌绪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 (周峰) 中国气象局迅速开展 利比亚撤侨专项服务 阴本报记者 计红梅 天若有情天亦泣.

2011 年2月27 日, 上午

9 点, 纷 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飘洒在 北京城上空. 中国工程院原 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来到朱 光亚家中, 吊唁这位刚刚去 世的 两弹一星 元勋. 他怀 着沉痛的心情慰问了朱光 亚的爱人许慧君大姐: 朱 光亚院士代表了一个时代. 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 原子弹、 氢弹、 中子弹等核 武器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 发展历程, 是那个时代的标 志性人物. 他的离去是一个 巨大损失. 与朱光亚共同工作了

46 年的经历给杜祥琬留下 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在 接受 《科学时报》 记者采访 时, 他讲述了其中一些给他 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1966 年12 月28 日, 我 国要在新疆进行第一次氢 弹原理试验.当时, 从苏联 学成回国两年、 在中国工程 物理研究院 (时称 九院 ) 理论部工作的杜祥琬搭乘 时任该院副院长的朱光亚 的专机, 一同前往此次试验 现场.就是在这次旅行中, 朱光亚给杜祥琬留下了最 初的印象: 朱光亚院士不 善言辞, 话也不多, 一旦说 话就很有分量. 那时的新疆, 正值数九 寒天. 他们大家都住在临时 搭就的布帐篷里. 帐篷内只 有一个煤炉, 后半夜还常常 灭火, 而室外温度却达零下

20 多度.就是在这样艰苦 的条件下, 他们取得了试验 的成功,为1967 年6月17 日更大当量的氢弹爆炸奠 定了良好基础. 上世纪

80 年代, 国际上 核军备控制步伐加快.朱光 亚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了 军备控制物理学 这一概 念.他积聚了一大批中青年 科学家从事这一领域的研 究,并鼓励他们与国外科学 家进行交流.而就他自己而 言, 自1950 年4月冲破重重 阻挠回国后,就一直没有出 国, 直到

1991 年才率团去美 国交流核军备控制的最新进 展. (下转 A3 版)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