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 2019-08-01 |
2018 年 员园 月 员怨 编辑院李文华 组版院刘雪云 Email院1485086165@qq.
com 电话院远怨怨远远怨园园 射阳河
1956 年, 黄沙港一带成立了渔业合作社, 船入了社, 母亲 到陆地上定居,父亲被分在自家的那条船上当老大.船上配 置了两张新帆. 一开始, 大家伙还把帆当个帆待, 收干晒潮, 爱 护有加.可惜好景不长, 帆就成了众人老子―― ―没人抬, 一年 不到就要换一漕新的.父亲心疼得不行, 经常暗自嘀咕: 像这 样败下去,再兴旺的家也要被败个精光.父亲的情绪开始变 了, 变得很是古怪, 只要看到船上哪个渔民对公家的东西不上 心, 比方说绳呀网呀纲呀帆呀什么的, 那他就倒了血霉了, 被 他训得一愣一愣的不说, 还要被他撵下船: 船上的家伙什是公 家的, 不能败, 要败你自家去败吧! 父亲开始做梦了. 他经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船, 船上挂 着两张崭新的帆, 帆推着船, 辟波斩浪, 追逐鱼群, 一个汛不 到, 手里踝诺氖且坏窈竦幕搪痰某. 不料, 父亲的梦竟真的变成了现实.
1982 年, 责任制进了 渔村, 父亲买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那条船, 又向银行贷了一 点款, 把那条破破拉拉的船修得倒也像模像样, 两张漂亮的大 帆油得黄澄澄的, 直挂云帆济沧海 . 父亲很自豪, 每次出海归来, 他总爱眯缝着双眼, 仔仔细 细地欣赏着它, 他甚至能一点不落地说出帆上有多少根甲绳, 有多少个蓬扣...... 父亲的腰包越鼓越大, 几年下来, 他又买了一台 上柴 产的4-135 柴油机,把睡舱前的第一个舱辟为机舱,装上变速 箱、 尾轴、 推进器.装上机器的木帆船变成了机帆船, 犹如一 艘小型战舰, 航行在大海上威风凛凛. 不过, 除了顶风顶流, 父 亲绝少动用那机器, 倒不是为了节省那两个机、 柴油钱, 关键 是他不见 兔子 不撒 鹰 , 只有发现渔场上出 苗子 了, 他才 抛出他这 杀手锏 , 而一旦用上了这 杀手锏 , 盆满钵满那是 十拿九稳. 驾驶着机帆船, 父亲很是得意, 有时大队干部同他说话, 他都爱一搭不一搭的, 使人家很是尴尬. 不过, 时间不长, 父亲 却狠狠地被尴尬了一回, 那是
1996 年的冬汛, 父亲神气活现 地驾驶着他那
80 匹(4-135 柴油机马力为
80 匹) , 驰骋在舟 山渔场.忽然, 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家伙, 那 身材 足是他那 机帆船的
3 倍粗壮, 那发动机的声音沉稳持重, 一听就晓得不 低于
200 马力.他问识字断文的船头会计, 那条机帆船咋的 那么大? 那不是机帆船, 那是条渔轮. 会计答道. 噢, 渔轮, 听说过, 没见过, 想不到这渔轮还真的拿蛋 (渔民俗语, 意即出 风头) .真个是山外青山楼外楼. 父亲尴尬地自言自语. 正是那次尴尬, 父亲决意也要建条渔轮.他说他有条件: 一是眼下党的责任制好;
二是大家伙腰包里不瘪;
三是有了渔 轮这大家伙, 就连太平洋我们也敢去.经不住父亲的撺掇, 我 的几个姑父、 舅父纷纷去银行取存款, 不够的部分父亲自告奋 勇地以房屋和他那机帆船做抵押, 一家伙贷了
100 多万, 在当 地的船厂, 父亲、 姑父他们轮流值班, 夜以继日地督促厂里加 班加点, 为他们那只大渔轮尽快下水谋篇布局, 科学安排.镇 里的书记、 镇长听说父亲他们合资造渔轮, 分别多次在大会、 小会和各种场合下为他们这种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造势, 鼓 励广大渔民 要干就要干大的 , 要像李老大他们那样把精气 神鼓足点, 把立足点站高点, 把眼界放宽点, 到太平洋去把那 似肥猪般的金枪鱼、 鳕鱼拖回家, 以彰显咱新时代渔民的非凡 胆识和非同寻常的气魄.
2008 年春汛, 父亲他们的那条渔轮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外 捕外销证, 驰骋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捷报不断地通过电报传回 黄沙港.一天, 渔轮机房突然接到镇里的一份电报, 除了祝贺 外, 正文只有 让父速回 寥寥数字. 父亲不明就里, 赶到家时, 只见造船厂的船坞上, 一字儿排开多艘渔轮龙骨, 让你回来, 就是让你操心这些渔轮的建设. 镇党委书记简单的一句话, 顿时让父亲泪湿衣襟.
2015 年, 黄沙港镇获批国家中心渔港.获批国家中心渔 港, 并非易事, 很多高标准的条款就够你喝一壶的, 其中就包 括捕捞 渔轮化 . 父亲对这一款信心最足, 他说: 让他们来验 收, 我一点都不用担心. 怕就怕他们看了那港内一字儿排开的 上百条大渔轮后,非得让我们介绍经验咋办? 介绍就介绍 呗, 父亲自问自答: 就七个字, 多亏了改革开放! 说完, 父亲哈哈大笑, 高亢的笑声在广袤的港区内激情地 回荡. 父亲的海上 三级跳 文/李志勇 下班回家, 心情放松, 于是便打开电视, 手拿遥控器无意 识地搜索着电视节目, 在一部电视剧中恰巧看到一户农家在 土灶上烧饭、 炒菜的镜头, 不禁勾起了我对厨房往事的回忆.
40 多年前, 我出生在原新坍公社新坍大队.那时家里砌 了一间泥土结构的厨房 (那时叫锅屋) , 面积狭小、 阴暗潮湿. 灶头是用土砖砌起来的两眼灶,小一点的前灶放锅炒菜, 大 一点的后灶放锅煮饭.灶后留有供一人活动的空间, 墙角放 着柴火, 放一个小木凳供烧火人坐. 黑锅屋、 土灶台、 大水缸, 一日三餐不离柴火 , 这是过 去我家厨房的真实写照.一日三餐烧水做饭, 每次生灶都要 忙半天, 冒出的烟呛得人咳嗽半天.由于烧的是柴火, 火的大 小难以控制, 火小了米就煮成夹生饭, 火大了又把菜给烧焦 了.常年的烟熏火燎, 加之没有抽油烟的装置, 厨房的屋梁和 墙壁就显得黑乎乎、 脏兮兮的.有时端着碗坐在凳子上吃饭, 屋椽上的黑灰时不时地掉落到碗里来 捣乱 . 由于厨房简陋, 卫生条件差, 老鼠、 蟑螂就十分猖獗, 到 了晚上就将碗橱里的剩饭剩菜拖得到处都是,还不时把碗 橱、 墙角啃出一个个洞来.父母就用砖块、 铁皮将老鼠洞一个 个堵上, 并过几个月就会将桌子、 碗橱腾空一遍, 然后搬到户 外, 用开水浇上去洗, 再在烈日下暴晒几个小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电饭煲、 煤气灶出现了.我家请 瓦匠用砖、 水泥、 瓷砖在厨房一角砌了放煤气灶的灶台, 并安 装了排气扇.同时, 将原先的土灶贴了瓷砖, 整个厨房显得干 净卫生.做饭的时候, 只需要轻轻转动煤气灶旋钮, 蓝色的火 焰一下子喷出来, 打开排气扇, 眼见着油烟被排气扇吸到外 面.烧柴火的日子逐渐少了, 有时仅仅因为想吃锅巴才会用 土灶来煮饭.当时虽说煤气罐用起来方便, 但灌煤气仍是一 件麻烦事, 要自己拖着空罐到十几里外的胜利桥充气站去检 测、 灌气.到了
21 世纪, 送气的生意在农村火了起来, 在家里 经常能听到 充煤气了, 包取包送 的吆喝声, 碰到家里没煤 气了, 把他们直接叫进家, 上午拿走罐子, 下午就能送上门.
10 多年前, 我被借用到射阳报社工作, 于是便东凑西借 在县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厨房与餐厅用一扇推拉 门隔开, 厨房宽敞明亮.我根据厨房的格局和大小, 对厨房进 行装修, 从灶台到橱柜, 从厨具到餐具, 力求大空间、 人性化. 天然气管道接进小区每家每户, 使用安全方便, 煤气灶变成 了电打火的燃气灶, 抽油烟机让厨房不再油烟弥漫.电高压 锅、 微波炉、 豆浆机等电器厨具, 有自动定时、 关闭、 保温功 能, 让做饭不再守着灶台.
40 年厨房的变迁, 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 写照, 也是我们国家不断富强、 社会福利不断提升的明证, 更 是我们拥抱幸福、 迎接新时代的记忆卡片…… 厨房的变迁 文/杨向东 几番换房, 几多折腾, 原离开乡间不舍带出的物品早已 更迭贻尽.不想, 前几日整理书房却意外地在一本旧书中发 现了 老物件 , 一张产生于
1980 年2月25 至4月25 日之 间的电费缴纳收据. 呀!真是不能比, 当年在老家两个月的电费还不及现在 一天所用的多呢! 手握着这张略显泛黄、 金额清晰记载着 2.3 元的电费票据, 不禁令我心潮起伏, 多年与电交往的情景 就像似电影一幕幕呈现在我面前. 不知别人怎么想的,可我始终觉得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 的自己很幸运, 能耳闻目睹、 参与其中、 见证体验国家特别是 家庭, 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崛起 痛并快乐着 的变化历程.忆 过去, 看今朝, 令我从内心深处感佩共产党的伟大, 感谢改革 开放政策的英明! 我老家坐落在射阳、 建湖两县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