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没心没肺DR | 2014-09-19 |
3 个节的脑部,脑前方有一个与眼部相连的视神经 组织, 以及
11 个躯干体节中连续显示的前
8 个神经节. 根据这些信息, 我们将寒武纪早期的始虫化石与现生的 螯肢动物类群的节肢动物,如鲎、蝎子和蜘蛛等,进行了对 比. 侯先光说, 澄江动物群中节肢动物神经组织的较完美保 存,为阐述化石类群中头部附肢与哪一神经节相联系的长期 争论提供了新证据. 寒武纪早期始虫化石的神经系统与现生鲎的幼虫神经 系统十分吻合, 支持了大附肢节肢动物与其同源的观点.因此, 科学家认为, 寒武纪大附肢节肢动物属于螯肢节肢动物, 外观上也可以看出两者形态的相似之处.这是首次利用化石 的直接证据进行神经解剖学分析, 对古老和现代不同动物间 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使在古老化石中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成为 可能. 姻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10 月16 日, 有媒体报道, 西藏自治区气象 局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显示,从1961 年至
2012 年的
51 年间, 西藏年平均气温上升约 1.6 摄氏度, 年降水量增加约
33 毫米. 此外, 西藏 每年连续干旱日数、 冰雹、 雷暴、 大风和沙尘暴日 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西藏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植被明显增多 了, 过去光秃秃的山上都长出了 '
墨绿色'
. 一位 拉萨市民欣喜地讲述着周遭环境的变迁. 然而, 在有关专家看来, 这片欣荣之景的背 后, 隐藏的却是青藏冰川不断退缩的严峻现实. 冰中 铁证 当年的核试验痕迹在冰川中消失了. 作 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名冰川专家, 康世 昌最近有些懊恼. 他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在冰川研究中, 核爆试验通常是重要的参考年份, 因为试验过程 中释放出的许多放射性物质会在冰川中沉降下 来, 对冰芯定年起到极大作用. 冰芯研究是重现古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 要手段. 康世昌解释说, 钻取冰芯之后, 人们能 够获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冰体, 而它们便是 由当时该地区降雨、 降雪或其他物质构成的. 但是, 在其团队所考察的两座冰川中, 却没 有找到核爆发生时的蛛丝马迹. 这也就意味着 它们一定是在后来消融掉了. 康世昌给出了这 样的答案. 然而, 更令科考队员感到不解的是冰川融化 的海拔高度. 我们当时在 5800~6000 米的位置进行考 察,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消融区. 康世昌指出, 同 一冰川可以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两部分, 通常说 来, 上面在积累, 下面在融化. 而我们钻取冰芯 后发现, 传统的积累区也在发生强烈消融.这也 就是说, 它的消融区在不断上移, 整条冰川都在 慢慢变成消融区.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观测到的数 据表明,青藏高原的气温日较差正逐渐变小, 最 低气温的上升速度超过了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 冰川、 积雪、 冻土的形态主要是由最低气温 决定的, 如果最低气温升高, 便会加速它们的消 融. 王澄海同时指出, 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也不 能一概而论, 有些冰川的确是在消融, 可有些却 仍旧保持静止. 影响几何 资料显示, 地球中低纬度区的冰川主要集中 在高原之上,而青藏高原的冰川覆盖面积约 4.7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 80%以上. 冰川在提供水资源方面主要从两处发挥 作用, 一是影响水资源的总量变化, 二是影响河 流的季节性变化. 康世昌认为, 对于南亚地区来 说, 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可能改变当地水资源的 季节性分配, 比如说已经是消融季节, 却出现增 流推后的现象. 此外,冰川的退缩也会带来南亚地区季风 性降水的变化, 因为冰川在这方面同样有一个 调节作用, 但具体的数据是很难给出的. 康世昌 表示. 那么, 对于中国而言, 青藏高原冰川的衰退 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小冰川彻底消亡后, 其下游河流的冰雪 融水就没有了.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研究员何元庆告诉记者, 长江、 黄河都发源 于青藏高原, 所以, 冰川融水的减少势必会影响 到下游地区. 但在王澄海看来,目前阶段的冰川融水测 量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现在每条 河流上的人工干预太多,有很多水库在调节, 所以, 对大多数流经地而言, 感受到的实际水流变 化可能不会太过明显. 摸清 家底 多年来,尽管人们已在冰川资源保护方面 作出了种种努力, 但就实际效果而言, 无异于杯 水车薪.有关专家认为, 中国的冰川保护必须从 摸清 家底 开始. 目前,我们都知道全球变暖对冰川消融的 影响十分剧烈, 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量 化它, 冰川又是如何响应气温的. 康世昌指 出, 这是一种冰川动力学的响应过程, 需要用 模式去估测和计算. 过去研究冰川时,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通 过遥感图像观察其面积的变化, 但对于体积变 化的观察却十分困难. 康世昌认为, 未来还要 把冰川储量这个 家底 摸清, 也就是说, 要把 冰川到底储存了多少冰, 保存了多少水资源等 问题弄清楚. 何元庆对此表示认同, 他指出, 关于冰川 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 比如冰川是怎么 形成、 如何变化的及其变化的机理. 国外在这 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细致了,而我们还很粗 略, 要补的课还很多. 与此同时, 有关专家认为, 公众对于青藏 高原冰川的未来也不必过度忧虑. 冰川并非不可再生资源, 它的形成与消 失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何元庆指出, 气候 的变化规律是波动的, 冷暖周期交替, 在冷周 期时冰川依然存在再次生长扩大的可能. 冰 川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的形态变化,这从 我们对古冰川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明. 青藏冰川: 正在消逝的美丽 专家认为高原冰川消融影响南亚及中国数亿人口用水 姻本报记者 龙九尊 中国许多城市目前正遭受着严重的空气污 染, 而氮氧化物被认为是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 首.原因在于, 氮氧化物排放造成的二次污染可 以产生多种环境影响: 酸沉降、 水体富营养化、 臭氧、 P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