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2014-11-07

84 岁高龄的勉唐派大 师噶钦・阿顿先生, 以 文革 结束后数年日 日夜夜披肝沥胆潜心绘制的

104 幅主题唐 卡, 回馈他幼时出家的扎什伦布寺.此举广 受赞誉, 同时受到十世班禅大师的表彰.

40 年前,西藏唐卡似乎只有信众供奉观想的宗教功能, 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 随 着海内外到访雪域高原的人士越来越多, 优 秀的唐卡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审美品相而 逐渐成为信众圈外人士欣赏与收藏的对象.因笔者在西藏工作的缘故,常常被问及: 看起来大同小异的唐卡如何区分出高下 雅俗?其实这也是若干年前我反问自己的 问题, 只是后来得工作之便, 用五年多的时 间较为深入地走进唐卡文化圈后才慢慢理 出头绪, 有些心得.我以为, 读画如交友, 既 需机缘, 更需眼缘, 凡是能让人驻足观看的 画作, 一定是有缘由的, 或是其高妙的画技, 或是其深邃的意境.15 世纪前后, 西藏唐 卡绘画既已完成从对外来样式的模仿借鉴 到本土化的转身,并繁衍出诸多流派与支脉, 从而向着本土本民族文化审美特质和精 神信仰高度进发的步伐更为稳健并充满自 信.不乏审美感受力的欣赏者, 可以在炫丽 辉煌的画面中, 体会到某种静气与定力;

在 佛陀度母安适善美的形容仪态中, 读懂修身 齐家与知足知不足的人生课题;

在缤纷繁复 的曼陀罗变相中, 感受到大千世界和谐与丰 饶之美的折射…… 总之,一幅优秀唐卡作品, 应具备合乎规范的造型构图比例、 疾徐 变幻的线条勾勒、 匀称的着色晕染、 富丽和 谐的色调氛围.简言之, 致广大、 尽精微 这六个字乃是其硬性审美指标.所以我特 别赞同著名藏族学者康・格桑益西先生为上 佳唐卡绘画下的三条定义:数学意义的和谐, 逻辑意义的完善, 秩序意义的美妙. 如今, 唐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优秀的唐卡画师也被选立为国家 及自治区级工艺美术传承人.源远流长的唐 卡艺术可谓欣逢盛世, 前程似锦.关注与保 护好唐卡文化生态, 尊重其人才培养和作品 产生的规律, 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各流派 的画师更要坚持行业操守, 秉持大国工匠精 神, 把唐卡艺术做到纯粹, 做到极致.如此, 便可期待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 唐卡绘 画这枝雪域奇葩, 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近日, 中央美术学院正在开展百年 校庆活动,中国美术学院90 周年校庆北京系列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这一北一 南两大美术学府的庆典盛事比肩而至, 为世人回望

20 世纪中国美术历程开启 了一扇透满光辉的门.穿越这扇门, 我 们与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铿锵步履不 期而遇, 也随之深思民族美育的历史和 未来.这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问题的 探讨, 即中国美术史的本土化写作. 这一问题的探讨,与20 世纪初以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创置与学理研究 共生并行.彼时的一批有识之士, 在致 力营建现代意义上美术史学科的同时, 也在审慎思考美术史应如何撰写这一 问题.中国传统史学悠久繁盛.古代 美术史研究述评结合, 研究的对象以中 国画为主.而梁启超 新史学 开始倡 导兴建文物和艺术的专门史.在以文 献考据为重的传统史学方法之外,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开始关注文化 史上各种图像和考古材料的价值运用. 文本形态的美术史, 作为教学的最 基础材料, 是当时诸如国立北平艺专、 国立杭州艺专、 上海美专等多所新兴美 术院校的迫切之需.回顾当时如雨后 春笋般相继出现的美术史写作, 大致可 分为四种模式: 一是参照早于国人专注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日本学者撰写的著 作, 进行翻译和重编, 如陈师曾 《中国绘 画史》 和潘天寿 《中国绘画史》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