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5-04-03

2011 发掘的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 矿遗址的文化、年代、聚落特点和生计方式、生产方 式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探讨,认为该遗址显然不是普 通的定居性村落,而应是一处季节性的以开采铜矿 为目的的特殊聚落;

开采矿石和加工选取矿料的工 作是同时进行的,出产的矿砂很可能主要是被输送 到他地进行冶炼;

推测喜鹊沟遗址出产的矿料至少 应有一部分是向商王朝或其他具备铸造大型青铜 器能力的方国输出⑧ . 当然情况是否如此,需要更 多的考古证据, 也需要从科技检测方法上有所突 破,其实,从金属资源的角度探讨中原地区与周边 的关系是多年来商周考古研究的重点内容.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冶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工 作有重大突破.该地区的丰富的铜锡铅矿资源及其 开发利用在中国冶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该 地区的矿冶遗址进行系统调查、价值认知与保护利 用即是生业与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认识 中原与周边关系的必然要求. 安徽、江西和湖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铜陵师姑墩、 九江荞麦岭、 瑞昌铜岭和大冶铜绿山遗址的田野调查与发掘,试 图全方位揭示矿山、开采、焙烧、冶炼、青铜器物、居址、墓葬等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瑞昌铜 岭和大冶铜绿山遗址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对 九江荞麦岭、瑞昌铜岭、枞阳汤家墩和阜南台家寺 等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年代测定与检测分析,则进 一步深化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铜冶金技术的 认识. 李延祥等对安徽长江两岸和江西九江的调 查,发现了数十处早期(春秋之前)矿冶遗址,并采 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通过铜陵师姑墩、枞阳汤家 墩和大冶香炉山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研究,发现这 些早期遗址多为冶炼、熔炼和铸造共存,冶铸技术 多样,冶炼活动的控制性不强,而锡矿资源可能来 自赣西北的矿山⑨ .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器特别 是随枣走廊地区青铜器群的研究中,将矿冶遗址与 资源环境、金属文物腐蚀与埋藏环境之间关系的调 查和分析引入田野工作之中,加强冶金遗存采样和 实验室检测分析的规范化研究,也有重要进展. 基于长江中下游矿冶遗址的重要性,建设国家 矿冶遗址考古公园是时代的必然. 湖北省于

2011 年重启中断

26 年的大冶铜绿山遗址考古工作,截至2015 年底, 发现春秋至宋明时期的矿井、 选矿 场、焙烧炉、冶炼炉、工棚、墓葬等与采冶活动有关 的遗迹,为重构大冶铜绿山矿冶技术发展史、丰富 矿冶文化内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本期陈树祥 的《关于早期铜矿业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 ―以鄂 东南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为例》一文,简单报 告了这些新收获,从矿冶考古领队的角度,重点对 矿冶考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今后 的工作重点在于系统整理资料,细致开展田野调查 与发掘,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 这也是生业与社会 研究的重要方法. 黄陂盘龙城遗址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独 特的文化性质,是商周考古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之 一. 但以往研究,多强调盘龙城遗址与商王朝之间 的隶属关系,重点着笔于其是商王朝获取南方铜资 源的军事据点,而忽略了盘龙城的自身特点. 黎海 超的《试论盘龙城遗址的区域性特征》一文,采用牛 津大学 Mark Pollard 团队提出的关于利用微量元 素分组来研究青铜器的生产与流通问题的方法⑩ , 对盘龙城和郑州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并从青 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 瓷器几个方面对盘龙城和郑州商城进行对比.发现 盘龙城出土的一部分铜器可能来源于自身独立的 青铜器生产体系,盘龙城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器在类型和使用上也与郑州商城存在差别,因此认 为盘龙城遗址虽主体因素属商文化,但具有一定的 区域特征.此篇文章利用国外关于青铜资源研究的 新方法,结合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即根据 青铜器的形制、技法与纹样的分析结果讨论微量元 素分组问题,结论虽与张昌平关于盘龙城青铜器生 产的总体判断一致, 但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补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