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鱼饵虫 | 2015-06-19 |
06 编辑: 李净 组版: 张媛媛 校对: 杨舒蕴 本版与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联办 农村学子怀揣航空梦想, 郁德昌凭 借自己的刻苦和勤奋钻研的精神, 使他 的名字载入我国航空史册.
本报记者 陆玲琳 贫穷学子的梦想 1946年3月, 郁德昌出生于启东县聚南 乡汇成角村的一个贫苦农家. 在那个物资严 重匮乏、 生活极其困难的年代, 吃饱肚皮都 成了奢侈, 念书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就 在郁德昌刚刚懂事那年, 家里突然来了两个 当兵的. 没说上几句话, 父母亲就悲Q地大 哭起来. 后来才知道, 是叔叔郁维道在
1948 年山东莱芜战役中光荣牺牲, 部队送来了烈 属证书和抚恤金. 此后, 他们就成了烈属. 于是, 在郁德昌8岁那年, 村干部帮着免去了学 杂费, 让他背上书包上了学. 那是
1953 年的夏秋之交, 当时学校设 备简陋, 一个班里坐着好几个年级的学生, 老师分时段给不同年级学生上课. 深知上学 的来之不易, 郁德昌对上课有着格外浓厚的 兴趣, 高年级的课程他都偷偷地跟着学. 由 于听课非常认真, 所以就算课后为帮着父母 忙农活来不及做作业, 郁德昌对知识掌握得 还是很牢固. 看在成绩优秀的份上, 老师也 不批评他. 在顺利完成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 学的学业后, 郁德昌考上了公办的南阳中 学. 他家离校有
5 公里的路程, 因家中贫困, 郁德昌只能走读. 那时正遇三年困难时期, 不少同学都得了浮肿病. 许是从小苦惯饿惯 了, 天天来回跑得饥肠辘辘的郁德昌硬是挺 了过来. 就在这往返学校的路程中, 生性活泼的 郁德昌虽然不舍错过周边的好风景, 但不敢 放慢脚步, 生怕迟到. 只是每每听到空中传 来呼啸声, 他就马上驻足眯眼观望飞机. 那 雄鹰展翅般的潇洒英姿深深烙在心中, 让他 对飞机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敬与喜爱. 什么 时候我也能驾驶飞机在蓝天飞翔? 什么时候 我能自己制造一架雄伟的飞机? 这一个个充 满豪情的想法在少年时期的郁德昌胸中升 腾. 初中毕业, 郁德昌经老师推荐, 考上了 东海中学. 那时, 郁德昌的好成绩已成为父 母引以为豪的事, 家里就借了钱供他读高 中. 临近高考, 他迫不及待地要求参加飞行 员体检, 不料却因患有鼻炎而被筛下. 空军 梦的破灭让他颇有些失落, 但也因此定心参 加高考. 当年, 全国招收十万大学新生. 那个年 代能参加高考的本来就不多, 录取基本上是 百分之十的比例. 执著于自己的理想, 郁德 昌填了军事工程学院和南京航空学院.
1965 年8月中旬的一天, 郁德昌还在农田里帮父 母挣工分时, 就收到了南京航空学院的录取 通知书. 我真的可以去学造飞机啦! 当时 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抑制, 郁德昌撒开步子 在田间狂奔着, 释放着梦想即将实现的狂 喜. 这一回, 父母更是没有犹豫, 决定砸锅 卖铁也要让郁德昌上大学. 毕竟, 这是郁家 祖祖辈辈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啊! 脚踏实地的开始
1965 年8月28 日, 郁德昌的人生翻开 了崭新的一页. 那是郁德昌到南京航空学院报到的日 子, 也是他此生第一次出远门. 从农村到省 城, 郁德昌立即感受到了强大的城乡反差: 乡间的路几乎都是窄小坑洼的, 省城的道路 宽阔而平坦;
家乡的房子都是低矮的, 省城 的楼房比比皆是. 然而让他最为激动的还是 学校门口悬挂的两条大幅标语: 欢迎您, 未 来的航空工程师! 欢迎您, 祖国的栋梁! 看着这两句话, 郁德昌油然而生一股豪情: 栋梁, 就是有知识、 有品德、 有涵养, 具备民 族责任感的国家之才啊. 昨天, 自己还是一 个捧着书本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