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2015-06-26

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 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46-48] ;

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 3.6 制度保障因素 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 修订和完善. http://guide.medlive.cn/

03 | 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 4.1.1培训 4.1.1.1 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 性等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4.1.1.2 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 全工作流程培训[49] . 4.1.1.3 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 具和工具. 4.1.1.4 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 病学知识培训[49] . 4.1.2 安全文化 4.1.2.1 应把预防针刺伤和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纳入护 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计划中. 4.1.2.2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将护理安全文化与人性化管 理系统融合体现[42] . 4.1.2.3 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建立和强化安全文化观念与 意识. 4.2 管理 4.2.1 建立职业安全和预防针刺伤发生的管理制度. 4.2.2 制定各类预防针刺伤发生和发生后管理机制与实施 流程. 4.2.3 建立各类针刺伤预防的专项培训、考核、评价制度. 4.3 环境 4.3.1 采光:各类穿刺操作的视野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 明亮、舒适[50] . 4.3.2 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 4.3.3 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 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避免手持锐器 远距离移动[7,10] .

4 针刺伤的预防 4.1 职业安全意识 4.4 患者 4.4.1 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4.2 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 -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 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4.4.3 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 时,宜戴双层手套. 4.4.4 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41] . 4.5 工具与使用 4.5.1 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安全型针具,宜使用无针 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安全型采血针、 带有尖峰保护器等安全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 功能的注射器等[51,52] . 4.5.2 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 连接. 4.5.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 4.6 操作 4.6.1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 4.6.2 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 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4.6.3 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回套针帽,应使 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53] . 4.6.4 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 区域. 4.7 医疗废物处理 4.7.1 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 针头[53] .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和二次分拣使用 后的注射器和针头. 4.7.2 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 容器[49] ,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 4.7.3 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 种锐器为宜,并加盖管理. 4.7.4 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若有发生穿 http://guide.medlive.cn/ Consensus of Needle Stick Injury Protection |

04 5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1 管理重视 透或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 渗漏的容器中. 4.8 信息管理 4.8.1 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 4.8.2 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 理[50] . 4.8.3 建立发生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与流程,准确收 集分析数据信息. 4.8.4 系统定期维护升级,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同步 性和全面性[54,55] . 4.9 督导与考核 4.9.1 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 考核. 4.9.2 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 订和完善. 4.9.3 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 4.10 评价 4.10.1 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4.10.2 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4.10.3 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5.1.1 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 院文化. 5.1.2 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5.1.3 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 关心和重视. 5.2 原因分析 5.2.1 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 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5.2.2 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 5.2.3 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 5.3 针刺伤发生后处理 5.3.1 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 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3.2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 处理[3,56] 5.3.3 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 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要求,定期进行相关血清 学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5.4 追踪监测 5.4.1 对已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血源性和体征 性追踪监测与记录[57] . 5.4.2 由于设备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针刺伤,及时向 相关部门反馈,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伤害. http://guide.medlive.cn/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