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5-09-20 |
1963 年, 武汉技术改造的大幕 开启, 全市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企业的 500多个项目进行技 术改造, 同时, 武汉柴油机厂、 武汉小型拖拉机厂在大力 发展农业的背景下建成. 这一时期, 城市工业从大干快上项目, 调整到注重工 业质效, 建设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这使得武汉在此后的
3 年里工业竞技持续快速增长, 到1965 年, 武汉多项经济 指标达到建国后的最高水平. 自主创新 武钢 一米七 轧机相关技术返销德国、 日本 武字头 至今仍享誉全国, 在于它们代表着国家最 为先进的生产力.这些集全国之力打造的 武字头 , 一 出生便不同凡响, 它们规模大、 技术先进, 相继创造多个 全国第一, 持续填补技术空白, 引领我国工业发展. 同样,从高起点起步的 武字头 更是承担国家重 任, 自力更生, 通过技术引进、 消化、 吸收到创新, 走出了 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返销的自主创新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 武钢以总投资的7%从前苏联引进先 进冶金设备;
武重不吝巨资从前苏联引进大批先进机床和 动力设备;
武锅则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众多重要设备;
同时 聘请了大批的外国专家与技术人员来到武汉驻厂指导. 在上世纪 70年代, 我国对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而轧钢能力不足、 钢材品种不配套, 特别是板材、 管材少, 特种钢材严重依赖进口,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卡脖子 .
1974 年, 经国家批准, 武钢从德国、 日本引进了当时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一米七 轧机, 武汉在引进 一米 七 轧机系统的
231 项技术专利和
217 项关键技术的基础 上, 进行消化吸收, 先后开发出新工艺、 新技术
197 项, 其中47 项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使得 一米七 轧机超 过了原设计的生产能力, 武钢通过对引进的外国专利技 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1986 年实现了对德国的反向输出 转让一项技术专利.
1992 年, 武钢自行研制成功的 APC 带材纠偏装置技 术, 向日本新日铁公司转让 4套这项装置.武钢自行研制 开发的冷轧带钢生产线防塌卷技术, 攻克了国际性技术 难题. 武汉冷冻机厂 (原武汉机械厂) 在1958年开发了活塞 式氨冷机、 氟冷机等制冷设备, 在汉阳顿甲岭形成了冷冻 机、 水泵为主的工业区, 随后主要生产仿捷克式冷冻机, 经 过技术创新, 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最大的 220万大卡自动化 混合式蒸汽喷射制冷机, 经有关部门鉴定, 各项技术指标 均超过设计要求,达到同时期国外同类机水平. 如今武汉冷冻机厂 (已更名为: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 限公司) 研发和生产的 武冷牌 螺杆制冷机几乎囊括了国家 对此类产品的所有奖项, 并主持或参与了所有螺杆制冷 机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成为国内螺杆制冷机行业的排头兵. 目前, 武汉冷冻机厂已从顿甲岭搬迁到东西湖的金 银潭, 成为具备年产螺杆制冷设备
2000 余台 (套) 的空调 制冷行业大型骨干企业;
产品广泛用于石油、 化工、 空调、 会展中心、 船用冷藏、 国防科研等领域, 并在部分行业居 于垄断或主导地位, 远销海外. 坚持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来引领市场需求, 是武 汉工业化道路上的宝贵经验: 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 并重, 两条腿走路 , 集中发力突破产业核心技术, 从而 形成武汉的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