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5-09-21

N 和东经 102°41'

E,海拔

2 112~2 147m,属亚热带季风高原气候,四季不 分明,但存在雨季和旱季,年平均气温 13.93℃,极端最高温 28.16℃,极端最低温度- 10℃,最冷月为

1 月,月平均气温 7.26℃,年平均降水量 1155mm,其中 80%以上的降水 集中在 5~10 月份,年蒸发量 1453mm,天气多云,光照短,年平均日照时数

2 015h,年平 均相对湿度为 77.58%.土壤根据土壤剖面调查的情况看,引种区内均为沉积岩风化后形 成的土壤,以公路附近的冲沟为界,分为湖相沉积和海相沉积,但以湖相沉积为主,占整个 面积的 95%,其土壤为砂岩发育成的红壤,厚度从大于 2m 到小于 0.1m 不等.海相沉积 占整个引种区域面积的 5%,土壤为石灰岩发育成的红壤.在接近坡底部两侧和冲沟中,由 于接纳了东西两面的冲积物,有大量表面沃土堆积,土壤肥力情况较好,土层深厚,大于 1.2m,呈微酸性,水分条件也较好.在东北部,由于人为影响,也积聚了大量表层沃土, 土层厚度大于 1.2m.两部分面积约占整个引种区域面积的 70%.在东南部中,位于坡中 部的区域,由于该红壤抗蚀性较差,加之人为影响较大,侵蚀比较严重,此区域土层厚度在 0.1~1.2m,此区域面积约占整个引种面积的 24%.其间含有小块风化母岩裸露区域,其 面积约占整个引种区域的 1%;

还有石灰岩发育的红壤,其土层深厚,局部较薄,呈微碱性 至中性,此区域内柏树生长良好. 该基地的原生植被为云南松林,主要伴生植物有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菜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 、矮杨梅 (Myrica nana) 、米饭花(Vaccinium sprengelii)等. 昆明基地的特点是温度低,冬春干旱严重,土壤贫瘠,植被差.冬季曾出现绝对最低温 -10℃,使引种的 95%以上树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冬春干旱表现为降雨量少,12 月至 翌年

4 月份降水量为 92.46mm,这些是严重限制珍稀濒危植物引种和生存的因素.所以, 在引种栽培过程中,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积极采取人工措施给予调节.具体措施为改善迁地 保护区环境条件,即进行生境改造,使大多数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逐步适应而生存下来.我 们定植了万余株绿化观赏植物,如多种木兰科植物、云南红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梅花(Prunus mume) 、雪松(Cedrus deodara)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黄杨(Buxus microphylla) 、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 峨边冬青 (Ilex chieniana) 、 竹类 (孝顺竹 Bambusa multipoex,人面竹 Phyllostachys aurea,金竹 Phyllostachys nigra,云南实心竹 Fargesia yunnanensis) 、苹果(Malus pumila)等,对调节迁地生境气候条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用腐殖土、红壤、垃圾土、有机肥、牛角末等混合作为对定植穴填充土,每年定期施农家肥 或化肥(尿素、复合肥) ;

建造了玻璃温室,主要用于从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的过渡性 保护及进行一些栽培和繁殖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1999 年12 月,昆明地区温度急剧下降,昆明基地早晨室内温度仅-6 ℃,夜间气温下降到-10℃,已超过昆明极端最低温-5.4℃,且低温持续

6 天.这次低温 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

175 检验了迁地保护植物的抗寒能力, 虽然一些种类在此次低温中严重受冻, 极少数种类甚至死 亡,但大部分种类被保存下来.

2 迁地保护结果 根据珍稀濒危植物的自然分布区(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南和广布种) ,我们选择 了一些引种到昆明基地内的代表性种类,分别论述其适应性和生长发育情况. 2.1 原产滇东南地区的种类 云南金钱槭 (Dipteronia dyerana Henry) 产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县老君山和蒙自县鸣鹫区, 海拔 1800~2 400m.本种分布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干湿季分明,冬季短而不冷,冬春季有 雾.年平均气温 11~15℃,年降水量 1000~1200mm,相对湿度约 75%.土壤是花岗岩风 化的赤红壤,pH 值5~6.1992 年从文山老君山引种到昆明基地育苗,1995 年雨季露地栽 培54 棵,1997 年开始结果.1998 至2000 年3年均采种育苗,现有小苗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