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翔的荷兰人 | 2015-12-03 |
2019 年4月20 日 星期六 www.
jfdaily.com 视觉设计:金涛
1998 年,从拖拉机换小巴,又乘
18 小时火车,从河北涞 源县桃木疙瘩村到上海市愚园路
460 号,一根降龙木做的拐 杖,被解放日报记者送到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副校长龚佩佩 手中. 拐杖是由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张胜利托记者带给恩 师的.这根两指粗的白色藤条,虽然被削除了枝杈,但也难称 为拐杖,看起来更像是树枝,作为礼物,未免有些寒酸.当年 见到龚校长的记者直言,张胜利那里太苦了. 对于当年的张胜利而言,从上海学成回乡任教,有砖头 校舍也有学生的日子,已经很甜.
1989 年,父亲因病去世,智残母亲改嫁,弟弟妹妹投靠奶 奶,13 岁的张胜利开始独自生活.没想到,他辍学时写给县 政协原副主席车志忠的求助信有了回音―― ―当他得知受到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时,还在山上挖黄芪和柴胡. 那一年,青基会正在调研助学项目,这封信敲开了大门. 1989年10 月31 日,该项目以 希望工程 为名正式启动,第 一块砖就铺在桃木疙瘩村,张胜利成为受助的第一个孩子. 迄今恰是
30 年,希望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启动最早、 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社会公益事业.截至
2017 年,全国希 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 140.4 亿元,资助困难学生 574.8 万名. 然而,乡村教师张胜利如今似乎还在原点. 一生中, 上海是我 最美好的回忆 瘦是张胜利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
4 月,涞源还在飘雪, 他身上那件冬款呢衣偏大, 内垫廓形的肩膀没被完全撑起 来.他笑着说,从小没饭吃,胃不好,一直都瘦, 最胖的时候 还是在上海,有138 斤 .
1995 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 胜利被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在家乡没有家的张胜利,在上海找到了 家 . 刚到上海的那个中秋节,是龚校长带着杏花楼的月饼陪 他在宿舍过的.龚佩佩初见这个孩子,就心疼他的瘦小和胆 怯,点心、衣服、书本都没少送.那一口月饼的味道,也被张胜 利记到了今天. 一天三顿都是煮土豆、烧土豆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吃 得现在看见土豆胃里仍反酸, 出去吃饭时有朋友故意气我, 就会说,点个土豆 . 太行山脉韭菜梁主峰的峰顶上,前年已经整体搬迁的桃 木疙瘩村,现在只剩下
7 栋破旧的房屋和一堆堆砖石废墟. 当地有段顺口溜: 山高路陡坡难走, 常年只听大风吼;
日常吃水贵如油,男人不洗脸,女人难洗头;
地种莜麦和土 豆,丰年粮食也不够. 的确,菜要背上山不说,水也要翻座山 才打得到,那时如此,至今依然. 放眼望去,除了山头还是山头,即使现在飞播的林子已 经长了起来, 但一片一片的绿色在山上还是像斑秃一样星 点. 山,太大太深了.
1989 年,刚刚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的张智被分到桃木疙瘩 小学任教,携家带口走进大山.妻子领着女儿,儿子绑在他胸 前,扁担一头挑着鸡一头绑着包袱, 就像西游记里取经的样 子 ,他一边比画当时情形,一边爽朗地笑. 如今开玩笑说出来的日子, 当年却是让妻子抹泪的现 实:3 间四面透风的土房子,3 根歪斜的立柱支撑房顶, 白天 支起桌子是教室,晚上就要当羊圈用;
窗户不是玻璃窗,窗框 上居然是早已风化成絮状的塑料,用泥巴糊着的四角干硬脱 落;
黑板是厚纸板做成的,唯一的教具是用杏核拿铁丝串起 来的自制 算盘 . 学生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