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2015-12-23

1 .

2 病原菌分离和纯化 从田间采集黑斑病发病薯块, 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黑斑 病菌.分离时洗去薯块表面泥土, 并用

7 5 %乙醇进行表面消 毒,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病斑表皮去除, 取病斑部并切成小块. 将病斑部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 D A ) 平板上培养, 经分 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

1 .

3 黑斑病菌的培养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取2g 薯块( 薯块颜色白色为宜) , 加水煮沸并搅拌, 使薯 块彻底匀浆在溶液中, 纱布过滤, 将滤液高压灭菌制备甘薯液 体培养基.将分离纯化的黑斑病菌接入甘薯液体培养基中,

2 8℃摇床

1 5 0~

2 0 0r / m i n培养

2 0~

2 4h .灭菌纱布过滤去 除菌丝后,

60 0 0r / m i n 离心 5m i n , 之后用无菌水悬浮获得孢 子悬浮液, 并将其 D

6 0 0n m调至

1 .

0 .

1 .

4 病原菌接种与薯块处理 采用针刺接种法接种, 用医用注射针头蘸取配好的菌液, 穿刺测试的薯块进行接种, 每个薯块接种

1 5个点( 注意: 每 针刺 1次, 针头需蘸取菌液) , 深度

0 . 5c m .接种后的薯块装 入消毒的塑料箱中, 加盖消毒纱布, 置于

2 5~

2 8℃的恒温室 中, 每天上午、 下午各用温水浇湿覆盖纱布 1次进行保湿.

1 .

5 发病情况调查 每个测试品种重复接种 4~

1 0次, 接种

1 5d后测量薯块 的病斑表面直径, 计算平均病斑直径并确定其抗病等级. 具体评价标准为: 直径 <

1 . 0c m , 高抗;

1 . 0c m ≤直径 <

1 . 3c m , 抗病;

1 . 3c m ≤直径 <

1 . 6c m , 中抗;

1 . 6c m ≤直径 <

1 . 9c m , 感病;

直径≥1 . 9c m , 高感.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利用甘薯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黑斑病菌的活力鉴定 将分离得到的黑斑病菌接入甘薯液体培养基中过夜培 养, 纱布过滤离心后制成孢子悬浮液.经显微镜镜检发现, 孢 子悬浮液中杂质较少, 且孢子形态正常( 图1-A ) .为鉴定 孢子是否有活力, 采用室内薯块人工接种法对苏薯 8号和华 东51-

9 3进行黑斑病菌接种预试验.试验发现, 接种 2d后 在苏薯 8号和华东

5 1-

9 3的薯块表面即出现黑斑病病斑, 且 随着接种天数的延长病斑越明显, 接种

1 0d 后的病菌在甘薯 薯块纵切面有不同程度的致病( 图1- B ) .该结果证明, 通过 甘薯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的黑斑病菌能够明显减少杂菌污 ―

0 2

1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7年第

4 5卷第

2 2期染, 孢子活力大, 可以成功使甘薯发病, 能够用于生产上的甘 薯黑斑病抗性鉴定.

2 .

2 利用液体培养黑斑病菌进行品种抗性鉴定 利用甘薯液体培养基培养黑斑病菌的方法, 于

2016、2017年采用室内薯块人工接种法对苏渝

3 0 3等 8个品种进 行黑斑病抗性鉴定.其中鉴定出抗病品种 2个, 分别为宁 W5 0-

2 0和南京

1 0

6 3 ;

中抗品种 4个, 分别是苏渝

3 0

3 、 宁紫

1 号、 徐薯

3 6和宁

1 0 4-

1 ;

感病品种 2个, 分别为徐紫 8号和 宁W5 0-

1 3 .通过分析 2年的数据发现, 利用甘薯液体培养 基培养黑斑病菌进行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的结果较为稳定一 致, 说明该培养方法能够科学可靠地反映供试材料的抗病性. 表1甘薯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 品种 平均病斑直径( c m )

2 0

1 6年2017年 抗性等级 苏渝

3 0

3 1 .

2 8

1 .

2 7 中抗 徐紫 8号1.401.66感病 宁紫 1号1.281.43中抗 徐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