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 2016-02-26 |
1946 年,西 南联大物理系(含清华、北大、南开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
131 人.西南 联大期间,研究生培养(除上课)各个学校分开管理,期间共有
7 名物理 学研究生毕业,其中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有谢毓章、黄授书、杨振宁、张 守廉、应崇福和杨约翰. 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教学已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准.1945 年杨振宁到芝 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回忆道: 那几年我在昆明学到的物理已 能达到当时世界水平.譬如说,我那时念的场论比我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念 的场论要高深,而当时美国最好的物理系就在芝加哥大学. 黄昆
1945 年 去英国布列斯托尔大学读博士学位,他觉得自己 基本知识增加很有限 , 认为自己虽然名义上是硕士毕业去英国读博士学位,但实际水准,特别是 量子力学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他的英国同学,达到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水 平. 西南联大举行报告会―中立者为主持会议的梅贻琦、台上左二为叶企孙 在研究方面,由于原先学校内大部分实验仪器未能抢运出去,又因经 费限制,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实验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 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清华大学成立了特种研究所委员会,叶企孙担任主 席,领导清华大学无线电、航空、国情普查、金属和农业等
5 个研究所, 从事与抗日有关的科学研究.据统计,1945 年以前,中国物理学家在国内 完成、发表在《SCIENCE》 《NATURE》上的论文共
12 篇,其中
9 篇第一 完成单位署名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或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其他
3 篇也全部 由王淦昌、施士元、陆学善这些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完成. 联大的物质条件非常差,然而学风非常好.除了教师的作用外,艰苦的 环境、特别是天天面临救亡图存的现实环境,促使学生更加发奋图强.此外,联大素有 民主堡垒 之称,到了抗战后期,学生思想解放,民主运
5 动高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全面培养人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其 艰难困苦的岁月,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 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朱光 亚、郭永怀(联大助教和研究生) ,以及戴传曾、李荫远、徐叙、黄授书、 张守廉、应崇福、高鼎三等一大批杰出人材,开出中国教育史上绚丽的一 朵奇葩. 从复员到院系调整(1946-1952)
1946 年5月4日联大结束.按各人志愿,联大物理系学生
10 人选择到 北大物理系继续学习,53 人到清华物理系继续学习.重新回到魂牵梦绕的 科学馆,清华大学物理系师生在叶企孙先生带领下,在图书资料、实验设 备被日本侵略军破坏殆尽的情形下,齐心协力,重建物理系.1946-1952 年 期间,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先后由霍秉权、叶企孙、钱三强、王竹溪等担 任,孟昭英在王竹溪出国学术休假期间也代理过一年系主任.清华大学物 理系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准,是当年物理学得最好的青年学生向往的地方.
1947 至1952 年,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
176 人,研究生
7 人. 两弹元勋 周光召,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和物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黄祖洽、李德平、何 祚庥、唐孝威、胡仁宇、刘广均、陆祖荫、蒲富恪、杨士莪、叶铭汉、李 庆忠、周本濂、高伯龙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