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 2016-04-18 |
11 月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本研究将声学拓扑态从二维推广 到三维体系.重要意义在于:1)首 次提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三维拓扑声 子晶体中的赝自旋- 能谷耦合表面态, 有望应用于声传播调控和降噪隔声等 领域;
2)实现了多方向且各向异性 可控的声拓扑表面传输特性,它更接 近实际应用;
3)提出了一种利用纵 声波构造全矢量声赝自旋的方案,未 来有望开发并应用于声赝自旋器件. 工作发表后,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 Physics World 第一时间以 3D acoustic crystals go topological 为题进行报道. 这一工作是理论模型―材料制 备―精密测量三个方面结合的结果, 其中理论模型与物理学院王怀强副研 究员和张海军教授合作完成.现工院 / 材料系的何程、余思远及博士生葛浩 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何程、卢明 辉及陈延峰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科技处) 《自然 - 通讯》 发表 郭维栋课题组研究成果 本报讯 《自然 - 通讯》杂志于 近日发表了大气科学学院郭维栋教授 课题组的论文,揭示了青藏高原雪盖 高频变率对大气环流中期过程的影 响,增进了对青藏高原雪盖多时间尺 度变率的认识.论文第一作者为课题 组李文铠博士(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 学工作),郭维栋教授为通讯作者. 合作者包括南京大学邱博博士、加州大 学洛杉矶分校薛永康教授以及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徐邦琪教授、 魏江峰教授. 超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在年 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雪盖 显著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气候. 在 逐日-次季节 高频时间尺度上 (指 逐日资料揭示的变化周期小于
90 天 的变率),青藏高原雪盖并非固定不 变或缓慢变化,而是经常快速变化, 青藏高原雪盖的高频变率可解释其总 变率的 66%.雪盖的快速变化必然引 起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大范围强烈 改变,并通过地表能量收支的变化影 响后期的大气环流状况.具体的,青 藏高原雪盖异常所激发的对流层中高 层大气环流异常向下游传播, 滞后5C6 天时异常大气环流到达东亚高空西风 急流关键区.特别是东亚大气环流重 要系统――东亚西风急流的强度受到 青藏高原雪盖热力扰动的影响,并产 生中期变率.上述东亚大气环流对青 藏高原雪盖高频变率的响应过程约持 续3C8 天(即中期天气尺度). (大气学院 科技处) Nature Catalysis 刊登 史壮志团队在铜催化 调控多硼化方向进展 本报讯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配位 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史壮志教授课题 组在惰性化学键选择性切断硼化领 域取得一系列成果.该成果在 Nature Catalysis 在线发表,化学化工学院胡 杰峰博士 (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配位化学国家重 点实验室赵越老师负责其中单晶解析 工作. 在硼酸酯类化合物中,一类在 相同或相邻碳原子含有
2 个以上硼酸 酯基的多硼化合物,由于硼、硼之间 的协同效应,具有非常特殊的反应活 性,它们可以高效地同时构建多个碳 碳键和碳杂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 机合成子,近年来广泛被人们研究. 但是对于这些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比 较少,特别是四取代多硼化合物几乎 是空白.传统的方法往往是使用不同 的原料,构建不同的产物.如何开发 一种通用的方法,使用同样的原料就 可以合成不同类别的多硼化合物是一 项重要的挑战.近期,史壮志教授课 题组利用铜催化实现了协二氟烯烃可 调控切断C-F键, 一箭三雕 合成1,2- 二硼、1,1,2- 三硼以及 1,1,1,2- 四硼多 硼化合物.该策略只需要对催化体系 微调,就可以将同一协二氟烯烃选择 性转化成三类多硼化合物.经过同位 素实验,利用高分辨以及在线红外跟 踪,中间体捕捉等实验分析,推导出 一个非常复杂, 但是合理的反应路径. (化院 科技处) Nano Letters 报道 余林蔚课题组进展 本报讯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 程学院余林蔚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 并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将锗硅纳 米线组分调控的切换任务,交付给在 平面上滚动前进的纳米金属液滴来完 成.例如,利用低熔点金属铟作为催 化颗粒,以非晶 a-Si/a-Ge 叠层作为 前驱体,铟颗粒在平面运动中在前端 吸收非晶层并在后端淀积出晶态的纳 米线结构.当液滴运动速度足够高的 时候,由于本身 滚动 导致的内部 输运涡旋作用,可自发地调制对底层 a-Si/a-Ge叠层的吸收深度, 在平面 动 态跳跃 过程中,实现周期性、形貌 和组分同步调制的嵌套异质锗 - 硅超 晶格岛链纳米线(Ge/Si hetero island- chain nanowires, hiNWs)结构. 实验发现,其异质锗硅纳米线结 构的组分、周期和直径等关键参数均 可通过非晶叠层设计和液滴大小控制 有效调节.其中 Ge 成分在 Ge/Si 异 质界面上可在几个纳米内完成 75%Ge 的自发转变,不需要任何外界人工调 控干预.同时,锗硅超晶格纳米线可 以被精确定位在指定区域,为后续电 学接触和器件探索带来巨大方便.此 项研究为探索新型纳米液滴动态物性 调控手段,实现高效光电功能结构和 器件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本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 Nano Letters,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赵耀 龙,通讯作者是余林蔚教授. (电子学院 科技处) 参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