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6-05-04 |
13 至15 代黄姓宗亲就多 有迁居台湾者, 清朝嘉庆年间最多. 黄水通向黄永和询问得知自己祖先由晋江东 石迁台, 激动不已, 还前往黄氏祠堂祭拜. 一年后, 他又带着几位宗亲辗转回闽祭祖.
20 多年前, 蔡武璋也跨过海峡, 第一次踏上 故土. 看到老家的一切, 特别是家庙, 真是激动, 乡亲的热情接待也让我深受感动. 最为欣慰的是, 我终于完成了祖辈交代的任务. 嘉义东石乡东石村里, 有一座黄生后人所建 的 东石港紫云黄姓祖祠 , 一角栽着两株枝繁叶 茂的桑葚树, 是3年前从晋江东石移植来的. 人之有祖, 犹水之有源, 木之有本也. 嘉义 东石黄姓族谱里写道, 追源溯本, 永怀祖德. 薪传: 平常生活映照守护根脉的 共同信念 三公宫, 正月半;
人点灯, 恁来看;
看什么, 数 宫灯……一盏游子思唐山, 千盏灯, 万盏灯, 一半 在台湾, 一半在唐山. 这首闽南童谣, 唱的是两岸 东石共有的 数宫灯 习俗. 每年元宵节, 上年结婚 的新人会把宫灯挂在嘉应庙里. 清代时, 嘉义东石 乡亲会派人回晋江东石, 到嘉应庙祭祀, 把台湾嘉 应庙挂灯数字报告祖地族亲.
2005 年,
4 个嘉义东石人重回晋江 数宫 灯 , 而后每年人数持续递增. 在两岸乡亲共同努 力下, 闽台东石灯俗 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今年
3 月2日晚,
388 名台湾乡亲回到晋江 东石嘉应庙, 与当地百姓共同见证
42 对两岸新人 的宫灯高高挂起, 场面喜庆温馨. 虽海峡相隔, 但两岸东石人都始终传承着共 同祖先留下的生产 、 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一样的 耕海养蚵, 一样的舌尖滋味, 一样的乡音歌谣…… 日常生活的点滴看似平凡, 却都映照出对根脉的 共同坚守. 嘉义东石一派传统渔村景象, 空气中弥漫着 浓浓海味, 放眼望去鱼e相接、 蚵架林立. 先民落 脚之初, 就以养蚵为业, 而今这里的蚵产量占全台 三分之一以上. 据了解, 泉州的产蚵区以及美食蚵 仔煎也以晋江东石最为著名. 为防风, 街道都弯弯曲曲, 小平房都开口小, 还有一样的红砖古厝, 吃的东西也很相似, 人们都 信奉妈祖、 九龙三公…… 嘉义人蔡维藩
8 年前第 一次回到晋江东石, 似曾相识之感勾起儿时记忆, 更让他自然地将 两个故乡 连结起来. 嘉义东石五步一宫、 十步一庙, 供奉神明均是 先民从闽南 分灵 而来. 据了解, 台湾现有源自晋 江东石嘉应庙的 分炉 就有
20 多处. 农历五月初四, 闽台各地嘉应庙都会举行纪 念活动, 近年来更往来互动频繁. 龙翔江海绕晴 光 华夏山川一统, 宫隐仙洲襟皓月 闽台香火 同源. 晋江东石祖庙山门石柱上刻着一幅长联, 是由嘉义北港仔嘉定宫敬捐.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两岸东石人都重视 宗祖亲缘, 既见诸修族谱、 祭祖先, 亦落实于弘扬美 德、 教化子孙, 而且恢复往来后更携手致力传承. 晋江东石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玉井蔡氏宗 祠, 抗战中部分被炸损毁. 上世纪
90 年代, 两岸宗 亲联手重修了宗祠. 这座闽南式建筑厅壁上书的 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 慈勤果毅 坚贞节操 , 凝 结着两岸族人共同崇尚的道德情怀, 台湾宗亲回 乡都要来此拜谒.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常荐祖宗香 . 嘉义县 黄姓宗祠奉置着一方祖训牌, 吟祖训 是大小祭 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