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Mckel0ve 2016-05-15

春夏的黄昏,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伴着清风明月,和着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与晚霞交相辉映.单季水稻用那沉甸甸的枝头颔首、微笑.我最喜欢那冬日的傍晚,伴着丝丝的凉风,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地毯上,黄白相间的花儿相映成趣,碧绿的叶子间亭亭玉立的水仙花迎风招展,越是清冷的季节越显得精神,这番景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精神 焕发,沿着窄小的土路竞相追赶!原本冷清的乡间小路因了我 们的加入而显得拥挤热闹了起来,充满了精气神.偶尔,我们 也会半途停下来,拐到附近的同事家里坐坐,或者就近向学生 来个突击家访.骑行的快乐、那种让人心动的山楂树般的童话 故事岂是笔墨所能一一描绘得尽的! 如今在小石码上班的我,依然热爱自行车.下班时间逛逛 雨巷 ,看看骑楼,沿锦江道眺望红树林.偶尔也骑行回到

20 多公里外的市区的家,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不亦快哉!而 母校,骑单车上班的同事已经是少之又少.可是,我发现,我 对于单车的回忆却越来越清晰.每每看到媒体上有关 骑车 族 活动的有关报道,我便羡慕不已.于是,当爱人问我对汽 车的选择时,我的回答依然是那曾经令许多人笑掉大牙的调 调: 不,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再拥有一辆自行车.不上班的 时候,我们一起骑着它逛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纪委监委) 记者:从当年的军旅生涯到现在从事 纪检监察工作,您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爱好 和习惯,有着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这份 历程,总有一个缘起,请谈一下当初触动 您的契机. 苏学文: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

32 年前 长在北京西山上的那株桃树和一段尘封的 记忆.

1987 年4月,北京军区文化部和解放 军艺术学院联合举办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那是清明节过后的一个上午,在北京 西山脚下的营房里,阳光明媚地照耀着营 区的大院,我和来自全军的二十多名业余 作者聚集一起,聆听解放军艺术学院老师 的讲课,沐浴着文学的温暖. 第一课是由文学系冉淮舟老师给我们 讲孙犁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特色.冉淮舟老 师曾帮助孙犁整理过文稿,编辑过孙犁的 文集.他讲孙犁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记得 那天淮舟老师穿一身军装,布鞋,头发已 经染霜,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如果仅是 这一点,也许不会让我感到特别之处,让 我倍感亲切的原因是孙犁,因为我也受到 过孙犁的恩泽.如果追溯我的创作之初, 可以说深受孙犁作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 《荷花淀》 一文,就是我初学写作的范文. 我不单是受孙犁作品的熏陶和浸染,更让 我终身感念的是,1981 年底,我入伍到冀 中的军营,把短篇小说 《乡村轶事》 寄给 了孙犁先生.三个月后,在孙犁工作的天 津日报 《文艺》 双月刊上发表了.这是一 个十七八岁新战士的处女作,处女作的发 表对于热爱文学的我来说,那是无法用语 言来形容的鼓舞和激励.后来,我又以部 队生活为素材,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白海 棠》 ,经孙犁之手,也在天津日报 《文艺》 双月刊上发表了. 冉淮舟老师不仅讲了孙犁的创作历程 和艺术特色,还讲了孙犁在战争年代与人 民的血肉联系.孙犁作为解放区的干部, 他和解放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在民族 危难时刻,他以人民为中心,用诗一般的 语言写出了人民群众身上非凡的勇气、坚 强的信心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正如铁凝 在纪念孙犁的文章中写道: 我觉得,孙犁 作为人民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他情感深处 从未对人民割舍过. 淮舟老师是协助徐怀中主任创建军艺 文学系的教师.第一届以莫言、李存葆为 代表的学员刚从文学系毕业不久.对于部 队的业余作者来说,军艺文学系可谓是文 学的圣殿,文学系的老师似乎有点石成金 的本领.1991 年,我考入军艺文学系时, 从第一届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朱向前、黄献国二位老师对我们说,文学系是 一块沃土,壮苗在这里能长成参天大树, 即使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此话不虚,从文学系毕业的学员中,后来有的获 诺奖 ,有的获 茅奖 ,有的获 鲁奖 ,至 于其他奖项,不胜枚举了. 听了冉淮舟老师的课后,我也从他那 里得到过具体的帮助和提携.1988 年淮舟 老师在主编冀中文丛时,便让我创作了一 部冀中抗日战争中以地雷战为题材的长篇 纪实文学 《昨天的雷声》 .再后来,在我出 版第一个小说集的时候,冉淮舟老师又欣 然为之作序. 记者:写作 文无定法 ,创作的文本 和方法也不拘泥于形式.但是,无论写作 理念、手法怎样千差万别,必然要回答好 为谁写作的问题. 苏学文:当时军艺文学系朱向前老师 讲莫言,向前老师和莫言、李存葆是同学.向前老师以评论家和同学的双重身份 讲莫言的创作,让我们这些业余作者有醍 醐灌顶的感觉.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站 在走廊里聊天,阳光很好,山里的空气很 清新.向前老师眺望着营院外的山峦,突 然抬手向远处一指,问大家那是什么?远 处是起伏的山脉,乍暖还寒的西山上还是 光秃秃一片.仔细再看,在半山坡上有一 株桃树,孤独地开着,却非常灿烂.向前 老师问,如果让大家来描写这棵树,你们 能写多少字?这给了我们启发. 一个作家必须要有好的感觉,还要有 才情.当时,拉美文学的引入,给中国文 坛带来了震撼效果,它不仅诱导了专业作 家群起效尤,而且给业余文学爱好者带来 很大的冲击.个别以洋为荣的盲目效仿, 以自我为中心极端私人化写作,让不少作 家如遇到风浪的帆船,寻找不到宁静的海湾. 文学创作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方法 是扎根人民.很荣幸,王愿坚老师给我们 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他曾到当年红军长 征路上采访,作品有短篇小说 《党费》《七 根火柴》《亲人》 等.他的作品构思精巧, 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把英雄人物的崇 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可是,在有些评 论家的眼里,王愿坚的作品属于 革命文 学 .三十多年过去了,王愿坚关于创作方 法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要想 长、就把它截短;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