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2016-09-19
社址: 达州市通川中路1

1 8 号 邮政编码:

6 3

5 0

9 9广告许可证: 川达地工商广字 (9

5 ) 第2 号 周六刊 定价: 每期0 .

8 元 公开发行 电话号码: 总编室

2 3

7 7

8 9

7 转4

1 7 办公室

2 3

7 7

0 2 0记者热线

2 3

8 0

0 8

8 广告中心

2 3

7 7

2 7 3广告部

2 3

7 7

1 8 7发行部

2 3

7 6

6 5

6 印刷厂

2 3

7 7

0 8

1 达州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城市新闻

2 0

1 7 年5 月1

1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陈虹/编辑: 李嫒颐/美编: 蔡纬 d z r b c s x w @1

2 6 . c o m

2 3

8 9

3 4

2 ―4

0 9

4 达州市首届党报读者节 我和党报的故事 征文大赛 永远的感激 王晓林 在我的书房里, 珍藏着一枚嵌有 达州 日报 字样的报徽.那是

2 0

0 1 年 《达州日 报》 创刊五十周年之际, 我作为 百名优秀通 讯员 之一, 有幸参加报社举办的庆祝活动, 获得的礼物其中就有这枚小小的报徽. 从那以后, 《达州日报》 在我的心中就有 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她犹如一支兴奋剂, 给 我写稿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时刻鞭策 着我、 鼓励着我.转瞬间, 我也由一个意气 风发的青年迈入了沉稳内敛的中年.2

0 余 载光阴, 如白驹过隙, 但每当翻看着一个个 浸染油墨香的稿件剪贴本、 抚摸着一本本辛 劳付出后的荣誉证书, 心底里感觉很充实, 今生无悔.在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 无不凝 聚着 《达州日报》 编辑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1 9

9 6 年5月28日, 我试着将所在乡的 近期人口计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整理, 并 用信纸工工整整誊写好, 经领导审核并加盖 公章后投递给了 《通川日报》 编辑部, 万万没 料到的是, 我

第一篇拙稿, 也就是处女作 《双 拱乡人口计划接受群众监督》 赫然见诸于 《通川日报》 第三版, 那份喜悦无法用言语来 形容.随即, 我拿出原稿与见报稿比对, 发 现编辑老师真是独具慧眼, 从中拣出有价值 的部分, 编成了一篇地地道道的新闻稿.尽 管全文不足2

0 0 字, 对于我这个不知新闻为 何物的毛头小伙来说, 那真是字字如金啊! 从那以后,我对那位编辑老师总是怀有深 深的敬意和不尽感激.说句实话,我很幸 运,我一直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要 是我写的

第一篇稿件没有见报, 也许还会不 断地写反复地投, 也许会就此偃旗息鼓怨自 无能, 但人生没有假设. 从此, 我就迷恋上了 《达州日报》 .她犹 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陪伴着我一路奋力前 行.无论我本职工作多忙, 都要挤出时间 研究 报纸, 用一双善于捕捉美好的眼睛, 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探寻着写作的乐 趣, 用一种真诚的态度, 勤勉地在写作道路 上求索, 用文字记录着身边的美妙与神奇. 当年, 我就有

1 6 篇 豆腐块 在 《达州日报》 发表.正因如此, 《达州日报》 促使我确定了 自己今生追求的目标: 不慕财富, 但求思想. 我对 《达州日报》 一往情深, 爱不释手, 每期我都要认真浏览阅读, 渐渐成为一种生 活的必需, 一份精神的寄托, 一天看不到她, 心里就憋得慌, 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读报 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视报纸为启迪智 慧的钥匙.报社领导同仁是我的良师益友, 待我如同知己.报社编辑不因我的稿子质 量平平而嫌弃, 而是对我的文稿反复修改, 使之见诸报端.每当我发表一篇文稿, 我都 会与原稿逐一核对, 很快我就发现, 自己的 写作水平与同行相比相差甚远, 内容还很单 一, 表达还不到位, 文笔还不老到.然而, 要 是没有编辑老师的 妙笔之功 , 可能不少稿 件就会被 枪毙 , 时至今日, 每每回想起来, 他们的敬业精神无不令我感动. 在乡镇工作期间, 我正确处理好本职工 作和业余写作的关系, 做到两兼顾、 两不 误.到一线采访的冲动, 写作的激情, 就像 不竭的源泉汩汩而来.自1996年6月至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