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 2016-09-19 |
二是早睡早 起, 勤洗勤换, 注重营养均衡, 不吃 垃圾食品;
三是不抽烟不酗酒, 不沉 迷游戏, 不做低头族. 树自信, 勇担当.这个层面, 公 约的具体标准是 自尊自信, 乐观向 上;
珍惜青春, 不怕挫折;
敬业乐群, 勇担责任 .三个好习惯可助力中 职生成为这样的人.一是身边常有 分享快乐、 分担忧愁的好朋友, 能通 过看电影、 看书、 运动、 旅游、 写日记 等方式释放苦闷和压力;
二是充满 青春激情, 阳光自信, 坚持每月给有 需要帮助的朋友做一两件好事;
三 是经常看书报, 关心国家大事. (作者系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长) 守公约养习惯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曹永浩 普职比 保持相当的比例, 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 技能人才的需求层级和程度,另一 方面取决于职业教育接受者能否实 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 普职比大体相当 自提出之日起 一直处于尴尬状态.不仅一些学生 家长感到难以接受,而且不少教育 管理者,甚至主管一方教育的官员 也说三道四;
在执行过程中,也从 没有得到过严格执行,更没有因为 执行不到位而被问责.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与人民群众满意度之间未能 实现和谐一致,成为落实 普职比 大体相当 最大的思想顾虑和政策 障碍.虽然如此, 普职比大体相 当 方针的提出,为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必备生源的储备设置了底线,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 了促进作用. 经济社会的渐进发展, 技术技能 的渐进进步, 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 存在和发展.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 业的用工需求, 还是传统工艺的发扬 光大;
无论是多元智能学生的存在, 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都需要中等职 业教育保持一定的规模.只要人们 智力存有多元现象, 只要技术技能存 有级差, 只要产业发展存有先后, 中 等职业教育就必然会存在,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这样, 即使到了发达阶段 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应以 积极的态度, 落实好 普职比大体相 当 的工作举措. 前提: 深化职教体系建设,力求 普职地位平等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 大体相当 的前提和基础.要使 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首先必须保证 职业教育的学习者能有一个实现自 身可持续发展的通道,有一个人生 出彩的平台.为此必须建立一条从 思想认同到制度落实、从政策允许 到保障到位、从政府决策到学校教 学普遍认可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 的教育 立交桥 ,让受教育者随 时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 的教育. 目前虽然各地建构了 3+2 3+3 3+4 5+2 等多种形式 的中高职 贯通培养 教育模式, 但许多处于 叫好不叫座 的状 态.整体来看,普职之间的通道并 没有完全打通,职业教育吸引力也 没有真正形成.现已建构的职教体 系仍然是普教中心论,普职地位并 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现有的 职教体系关注的仍然是学历提升. 参与 贯通培养 的中等职业学校 和高等学校,选择的是双方都有的 专业,至于这一专业是否适合较长 时间 贯通培养 ,考虑不多.还有,现有的职教体系强调的仍然是 知识学习,试点高校大都比较重视 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学 生能否转段仍然要看文化基础知识 分数;
试点中职往往以普通高中为 标杆,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基础知 识的学习上,专业教育并没有得到 充分重视.现有的职教体系,仍然 是一个选拔、选优的体系,行使的 是大学预科职能. 完善和优化 普职比大体相当 所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必须打破 以普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真正从思 想上认可职业教育, 将职业教育置于 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 探索满足两个需求的路径, 精心选择 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 使体系建设走 出学历提升的误区, 重点放在核心素 养和关键能力提升上. 关键: 优化普职分流制度,增强 意愿选择权重 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制 度设计上是初中后和高中后的两次 分流.这一制度设计有两个显著特 点:一是重普轻职,普通教育具有 优先选择权.在这一背景下,普通 教育被人们理解为成功教育,职业 教育成为中考或高考淘汰者的代名 词,纳入失败教育之列.二是分数 唯一.初高中毕业的学生接受普通 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由中考或高 考分数决定的,学习者个人在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上没有选择权. 由于普职分流远离学习者的个 人意愿、素质禀赋和能力基础,导 致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实际上仍然 是一种选优或选拔的教育,其功利 性十分明显,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 度、美誉度必然不高. 不改变普职分流的取舍标准,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无疑是缘木求 鱼.推进 普职比大体相当 , 必须 在制度设计上将职业教育视为与普 通教育价值相当、 地位相等、 作用互 补、 缺一不可的类型教育, 改变由分 数决定分流的现象, 建构以意愿和 禀赋为基础的选择制度, 让考生真 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偏好、 思维优势 和能力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基础: 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精准 服务两个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并 不表明其具有广泛的专业适应性, 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于技能操作性 强的专业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在专 业设置上会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类 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企业发展的要 求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劳动岗位急 需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设置应在遵循教育规律和 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依据受教育 者的能力基础、知识积淀和学校办 学条件而定.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 育所设专业面太宽、专业数太多, 存有超越中职学生学习实际的现 象,需要根据中职的特质和学生的 知识基础进行调整.一般来说,管 理类、经济类、金融类等文科专业 由于所需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较雄 厚,不太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开设. 而在办学实践中,因此类专业对师 资技能要求不高,所需实验实训设 备较少,加之栖身管理之列,有别 于一线操作类工人,受到不少传统 思想浓厚学生家长的青睐,导致不 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了此类专业. 因此,对管理类、金融类专业要限 制,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学生的对口 就业,而且会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 信誉度、美誉度. 中等职业教育所设专业应重点 放在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上,在战略上应侧重于技 能型.虽然目前技能类专业吸引力 不足,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劳 动光荣意识的确立,特别是市场经 济规律的强化,社会将越来越理性 地对待和理解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 作员工,他们的社会地位将随着观 念的更新而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应 有乐观的认知.只要我们从经济社 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优势,科学设 置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就能更好 地发挥出中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优 势,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 升条件,为 普职比大体相当 建 构社会基础. 支撑: 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着眼 职业生涯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看,是 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但这并 不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只 能局限在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上.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还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 中等职业教育都不能将学习内容局 限在单项技能上,只有为学生职业 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普职比大体 相当 才能得到认可和落实.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较多放在就业必需的技能上,对学 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考虑并不充分,在一定程 度上弱化了人们落实 普职比大体 相当 的决心. 为此,需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学 内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拓展和 创新.理念上要走出单纯以一技之 长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惯性,更多地 注重中等职业教育客观存在的承担 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 基础 性任 务,将 成才 教育与 成人 教育、就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一技 之长与全面发展融合起来.在课程 设置上要从行业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出发,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 提升的要求开设课程.在教学内容 上,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减少理 论和技能知识点的讲授,致力于核 心素养、核心能力的打造.在教学 方法上更多地走与企业相结合的道 路.只有这样,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必备的 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 的 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建构起来,也 才能建立起落实 普职比大体相 当 的教育基础. 保障: 强化职教宏观管理,科学 把握大体相当 落实 普职比大体相当 ,还 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办学 者要建构宏观管理思维,拓展管理 思路,把握管理重点.目前,提升 教育质量得到普遍认可,学校管理 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得到了 普遍重视,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来说是必须的,但宏观管理在不少 地方却未得到重视,甚至有所削 弱. 落实 普职比大体相当 既需 要前提、条件、基础,更需要对现 有资源的优化,需要结构、规模、 水平调整的宏观力度. 为此,一要努力提升 职 的 时代内涵和教育质量,避免成为质 量上的短板,力争在质量上与 普 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二要深化对 比 依据的认 知,看到 大体相当 只是一个概 数,决定 大体相当 的依据是经 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的 技术支撑. 三要控制和渐近压缩中等职业 学校数,做精、做特、做靓中等职 业教育,依据目前产业发展规模, 一个县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一 个明智的决策. 四要认识到 大体相当 不是 单纯的数量要求,对于社会发展来 说,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个都不 能少,我们在决策时不能顾此失 彼,要在对立中寻找平衡.我们既 不能因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等 教育的普及化,而放弃维系 普职 比大体相当 的信心,进而取消中 等职业教育,也不能因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一时需要,而不切实际地 盲目扩张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 模.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 业学校校长、研究员) 普职比大体相当 难落实, 尴尬如何化解 周俊 《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 大家谈之一 职教前沿 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印发了 《技工院 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 (试行)》 ,要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