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 2016-11-13 |
Burg et al. ,1984 ;
Burchfiel et al. ,1992 ;
Yin et al. ,1994) ,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 ( Harrison et al. ,1998b) ,广泛的火山作用 (Deng ,1989 ;
Arnaud et al. ,1992 ;
Turner et al. ,1993 ;
Chung et al. ,1998 ;
Deng ,1998) ,区域变质作用 (Le Fort ,1996 ;
Searle , 1996) ,陆内和大陆边缘海盆地的形成 (Song et al. ,
1993 ;
Brias et al. ,
1993 ;
Li et al. ,1996) .上述地质 特征和过程均可作为代表指示物 ,在陆2陆碰撞动力 学中建立深部地球条件时可能是有用的. 由于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巨大的体积和 高海拔 ,它的地质演化也被认为在控制全球气候变 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Ruddimanetal. ,1989 ;
Mol2 nar et al. ,1993 ;
Quade et al. ,1995 ;
Harrison et al. ,
1 998a ,Ramsteinetal. ,1997) . 气候的变化又影响到 第22 卷第3期2001年5月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l.
22 No.
3 May
2 0
0 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9
1 地球学报2001 年?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5 9
1 第3期尹安: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 ― ― ― 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剥蚀速率 ,同时 ,也会改变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 系的动力学 (Beaumont et al. ,1992) 和其生长模式 (Avouac et al. ,1996) .正是岩石圈变形和大气循环 之间的大规模相互作用 ,使得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 山带的研究比研究由大陆碰撞引起的大陆内部变形 的简单事件具有更大的意义. 在过去的
30 a 里 ,对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 做了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 ,科学家对造山系活 动构造和整体地质演化进行了大量的综合研究 (Chang et al. ,
1973 ;
Dewey et al. ,
1973 ;
Allè re et al. ,
1984 ;
Molnar ,
1984 ;
Tapponnier et al. ,
1986 ;
Dewey et al. ,
1988 ,
1989 ;
Burchfiel et al. ,1991 ;
Harrison et al. ,
1992 , 1998a ;
Molnar et al. ,
1993 ;
Zhao et al. ,
1993 ;
Avouac et al. ,
1993 ;
Hsü et al. ,
1995 ;
Nelson et al. ,
1996 ;
Owens et al. ,
1997 ;
England et al. ,
1998 ;
Larson et al. ,
1999 ;
Xu et al. ,
1998 ;
Yin et al. , 2000)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 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新生代如何演化的连贯 图象.为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必须对印度板块2亚洲 板块碰撞拼合之前的欧亚大陆的构造型式有一个大 概的了解.这个信息可以作为应变指标和初始条件 来确定新生代期间亚洲陆内变形过程在何地、 何时、 如何发生的 ? 因此 ,回顾的焦点首先是喜马拉雅2青 藏高原造山带前新生代地质框架 ,然后为新生代主 要构造历史和变质、 火山及沉积岩单元的出现提供 一个系统的综述.后者将构成对造山带时空演化解 释的观测基础.
2 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 喜马拉雅2青藏高原造山带是早古生代以来从 北到南 ,由几个微大陆、 复理石杂岩带和岛弧依次增 生在欧亚大陆南缘上形成的 (Chang et al. ,1973 ;
Allè gre et al. ,1984 ;
Sengor et al. ,1996 ;
Yin et al. , 1996) .由于复杂的早期历史 ,因此 ,不首先了解地 壳的成份、 前新生代的结构构成及其与每个构造单 元形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