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7-02-04 |
110 年之久, 算是嘉定州明代 书院中办得最久的了. 九龙书院始创于明万历二年至五 年间 (公元 1574~1577 年) , 由时任嘉 定州知州的钟振创建. 《县令陈为光德 教记》 载: 九龙祠 前明州牧钟振建书 院于此, 改今名. 院址设在九龙祠 (即 今龙神祠) 内, 书院因之而名. 在夹江县, 建有平川书院和五兀 书院, 平川书院建于正德七年 (公元
1512 年) , 当年二月动工, 经四个月便 告建成.书院有讲堂、 经舍、 寝室、 桂 花楼等.嘉靖元年 (公元
1522 年) 书 院内又增设祭祀宿进的专祠 宿公 祠 , 成为该书院的一大特色.五兀 书院为张庭创建, 为私家书院. 峨眉县则在正德十四年 (公元
1519 年) 改东岳庙为 峨山书院 , 只 用了几个月书院就告建成.书院有 二门、 礼殿、 中正堂、 书室等.崇祯十 七年 (公元
1644 年) 书院毁废, 讲学 废墟, 茂草为鞠 . 犍为县建有子云书院和五龙书 院.子云书院创办于成化年间, 建于 子云山水月寺中.五龙书院位于城 西北隅凤凰台, 嘉靖年间知县徐景元 创办, 明末颓芜 (嘉 庆 《犍 为县志》 ) , 为时不足百年. 峨眉学者朱华高先生撰写的 《峨眉山 道教》 一书, 2015年9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这是对峨眉山道教进行系统调查 和探讨的第一部专著, 可喜可贺. 众所周知, 明清以后的峨眉山已经成 为佛教的一统天下, 人们只知道它是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不知道它曾经也是道 教的重要道场.现今要想研究峨眉山的 道教, 难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西南交 通大学教授魏福平先生殚精竭虑出版了 《峨眉丛谈》 , 峨眉学者骆坤琪先生也呕心 沥血写了一本 《峨眉山佛道漫话》 , 他们重 点梳理了峨眉山的佛教, 也对道教作了一 些探讨, 开启了研究峨眉山道教的先河. 但限于资料的匮乏, 都只能是粗线条的. 能做到这一步, 已经难能可贵.朱华高先 生生于峨眉, 长于峨眉, 对峨眉山道教有 一份深切的挚爱之情, 他认真研究峨眉山 道教, 虽然年逾花甲,
2012、
2013 年, 花了 两年时间, 奔走于荒山野岭, 披荆斩棘, 越 涧穿林, 攀岩钻洞, 遍访大峨山 (今称峨眉 山) 、 二峨山 (也称绥山、 覆篷山) 和四峨山 (花山) 的道教遗址, 寻觅还健在的耄耋道 士及其后人, 几多艰难, 几多辛劳, 终于将 这本专著奉献给了读者.我对朱先生沉 潜执着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感 动.在当今普遍浮躁求实惠的社会中, 有 多少人还愿意爬山涉水作田野调查, 还甘 心这样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呢? 《峨眉山道教》 的学术价值, 既在于对 史料极其匮乏的峨眉山道教作了系统的 梳理, 更在于详尽记录了分散于各座山头 各个乡村的道教遗址的来龙去脉, 挖掘和 丰富了峨眉山道教的资源, 为后人进一步 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第一手资 料.比如龙池镇三丰观、 万里云山殿、 灵 官楼、 东岳庙, 二峨山刘海洞、 葛仙洞、 八 仙洞、 白衣观, 四峨山炳灵殿, 普兴乡二郎 庙, 符溪镇玉清观、 聚贤观等, 我都是第一 次得知.朱先生其劳有值, 其功可嘉, 其 专著的影响力将逐渐显现. 道教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正因为它鲜为人知, 就更有必要深 挖深究.我对峨眉山的道教也十分感兴 趣, 曾经对能够找到的一鳞半爪史料作 过一些浅探, 写过几篇文论, 见到朱先生 专著中提出的关于史料探讨的五个问 题, 赶紧放下手头正准备着笔的其他课 题, 集中精力查找相关资料, 以响应朱先 生的探讨.今不揣浅陋, 与朱先生作一 番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