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zqmzc | 2017-09-04 |
cn www.whb.cn
2019 年4月21 日 星期日 笔会 我的服装简史 徐慧芬 这件泡泡纱连衣裙, 白底上布满了 玫红色的花蕾, 枝叶是黑色块黑线条连 缀起来的. 腰带两端呈蝴蝶翅膀状, 环 过来系上, 就是一只蝴蝶. 这是我记忆 中第一件华服. 那年夏天我六岁, 穿着 这套新衣裙, 背着一只家里自制的绣花 小书包, 顶着一头刚烫好的卷发, 妈妈 领着我去小学校报名. 妈说, 你打扮得 漂漂亮亮的, 老师见了才喜欢. 说起来我母亲还真有点自说自话, 我们那时要满七周岁才能入学, 可妈的 想法是, 说我已经识得不少字, 人也长 得不矮, 可以上学了, 所以带着我去碰 碰运气. 校长听了母亲的要求, 为难地说, 年龄不到啊, 名额也都满了. 最后当然 是白忙活. 谁知下学期刚开学, 校长却 托人带信让我妈去一次, 原来是有个学 生转学走了, 空出个位置, 后来我就当 了这个班的插班生. 母亲大喜过望, 认 为这正是她把我打扮得漂亮了, 校长才 想起我来的. 入学后, 我依然被母亲打扮得与众 不同, 绒线裙呀, 小大衣呀, 各式皮鞋 呀, 时髦得很. 妈还认为多给我做些新 衣不浪费, 因为我是老大, 以后可以给 妹妹穿. 但我在班却遭到了冷遇, 小朋 友躲着我, 不跟我玩. 现在想来, 无论 大人还是小孩, 大多是不喜欢 异类 的. 学校里多数都是工农子弟, 大家都 穿得普通, 有的还穿着上面好几个哥哥 姐姐们穿下来的旧衣裳. 因为孤独, 我 有时就赖在家里不肯上学. 后来妈妈知 道了原因, 就让裁缝给我做了一些普通 样式的衣裤, 如中式的对襟衫, 没有背 带的大脚裤等. 我进中学时, 学雷锋运动正如火如 荼, 生活中更是提倡艰苦朴素, 衣服上 如果有补丁, 不会觉得寒碜, 倒是觉得 很 雷锋 . 我开始个子拔长, 妈说, 我穿不下的衣裳你现在可以穿了. 有一 次,妈找出一件深玫红的衬衫,小尖领, 腰间打了褶子收了腰, 前襟是一排 排布包纽, 又找出一条黑绸裙. 妈说这 两样搭起来不难看. 见我犹豫, 妈又说 这都是旧的, 你怕什么啦? 于是我在一 个星期天, 去学校出黑板报时, 穿了这 一套. 不料我们的语文老师见了我说, 呀, 你这套衣裳真好看! 我脸红了, 但 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六十年代中后期, 草绿色的军便服 流行开来了.我也想有一件,我妈却说,你豆芽菜样的人,套在身上像啥样? 后来她请裁缝用毛蓝布给我做了一 件 青 年装 . 青年装比军便装简洁,直领, 三个贴袋. 当时在女青年中也时 兴的.那年我十四岁,穿了这件青年装, 觉得自己已进入青年行列, 周围伙 伴们也很羡慕. 不久 上 山下乡 开始,我因有病, 被批准留在本市待业. 那时街上贴 有标语, 我们也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 吃闲饭 , 每每见到, 便坐立不安―― ― 不吃闲饭, 总该找点什么事做做吧. 想到家里有台缝纫机, 于是我买了 一本裁剪书, 按照书上指点自学起裁缝 来. 当有一天捧着一条做好的裤子送到 母亲面前时, 妈乐坏了, 连说好好好, 自会自便当! 那时布票紧张, 我后来还 学会了套裁, 能省下布料, 这让妈更高 兴. 记忆中, 七十年代, 曾给自己做的 几件衬衫和一条百褶裙, 特别下工夫. 一件白衬衫, 我别出心裁, 用黑白相间 的条纹布, 斜裁成滚条, 镶嵌在领子边 缘, 门襟两侧、 袖口、 袋口处. 我穿着 这件衬衫, 梳着两条长辫子, 口袋里揣 着一本当时的热门书 《哥达纲领批判》, 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 摄影师直夸这件 衬衫漂亮. 淡蓝色的 的确凉 面料有点透, 但褶子叠成三层, 就不透了. 百褶裙难 弄的是褶子多, 要候分候寸计算好, 布 料的接缝处还要藏在褶子里. 那时没有 电熨斗,只有烙铁,烙铁放在炉火上烧,温度高不得低不得,全凭自己感觉. 记得褶子全部熨烫好, 裙子完工, 我闷头苦干了一整天. 后来去参加我老 师的一个画展开幕式, 我上身穿了一件 同色同料也自己动手弄出点花样的衬衫, 下面就穿了这条百褶裙. 不久老师 画了一幅 《蓝衣女子》, 说是我这套衣 裙给了他创作灵感. 现在想起, 七十年 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已悄悄地起了变化, 譬如我, 衣服想别致一点, 弄出点 花样来, 也不觉得这是什么 追求资产 阶级生活方式 了. 八十年代初, 国门打开, 人们的审 美观念也开始与世界接轨, 服装色彩不 再是黑白蓝灰军绿色一统天下, 各式服 装流行起来.先是西装成了人们的新宠, 除西装外, 夹克衫、 运动衫、 花格 子衬衫、 蝙蝠衫、 棒针衫、 牛仔裤、 小 包裤、 喇叭裤、 踏脚裤、 直筒裤等轮番 登场. 这期间我倒也没怎么赶时髦, 只是, 猛然间见到传统的蓝印花布重新露 脸, 竟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它. 我喜欢它清清爽爽青白两色带着乡 土气的质朴, 更喜欢蜡染扎染工艺呈现 出纹样的一派天真自然味. 我在北京王 府井大街一家工艺品商店里, 买下一段 段当艺术品出售的各式蓝花布, 又在云 南丽江大街小巷里觅到了当地特色的蓝 印土布. 之后我用它们缝制成各式衣衫 裙装, 穿戴起来走在路上, 难免有点招 摇过市的感觉, 这在当时也算是领风气 之先.有一次我在一家星级酒店刚入座, 侍者过来竟用日语与我对话, 他以 为我是日本人了. 因为改革开放后, 也 时有日本女子, 穿着蓝印花布式的和服 来中国访游. 经过八十年代花样百出的服装变革, 九十年代的服装似乎已变不出什么 特别的样式了, 即使有些变化的, 也是 各领风骚不多久, 人们也不那么紧跟着 某种样式转了. 我已人到中年, 各方面 都忙了起来,不再肯花时间踩缝纫机了, 也舍不得多花时间打扮自己, 对穿 着这件事就随便起来. 我教美术课, 时 时同笔墨颜料打交道, 一件工作服蓝大 褂整天套在身上. 有一天我在学校走廊 里, 迎面过来一个初二男生, 我熟悉这 张脸. 他叫住我, 小声说, 老师, 我跟 你说句话, 你穿这衣服, 说好听点像艺 术家, 说难听点像要饭的……听此话, 我顿时傻眼, 再瞅瞅自己, 身上的蓝大 褂沾染了斑斑驳驳各式颜料, 确实也脏 兮兮的. 我愣了片刻, 回了他一句: 艺 术家就是讨饭的! 心里却想, 这小子太 大胆, 明天给你颜色看.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就在镜子前忙. 出门时, 我头发盘得高高的, 脚蹬 一双麻编的高跟鞋, 上穿一件黑缎拉链 夹克衫, 拉链敞开着, 露出里面套衫的 几何图纹. 下面是一条割绒面料的长筒 裙, 深藏青的底色, 映出图案各种艳色 来, 分外显眼. 这套行头, 自己也觉得 很是惊艳.到了学校,赶上早自修时间, 我径直跑向那个初二男生的班级, 推开教室门, 朝里张望了一下, 教室里 顿时一片 嗬 声, 猜想那位男生脑筋 还在转弯, 我即离去. 这事, 很多年后 我常笑话自己―― ― 什么心态哪! 二十一世纪, 人们对穿衣着装的态 度更加放松自由, 不管你穿成啥样, 大 家完全见怪不怪. 但是新世纪了, 人们 对衣料的质地, 对服饰的品牌, 似乎有 了觉醒般的重视和追求.新千年有一天, 我闲逛一家服装公司, 见模特身上 一件衬衫, 眼球立马吸牢. 营业员说独 此一件, 因是进口面料, 价格不菲, 这 价位是我当年小半个月的工资. 我犹豫 着, 最后还是不忍放手. 过后觉得, 当 初这笔钱花得不冤枉. 这是件长袖衬衫,蓝白相间的纹样,活泼泼流水般的线条随意交错缠绕.和尚领,暗纽,过肩打褶,腰略收, 袖子和下摆都宽松. 款式简洁, 不 怎么时尚, 也不老套. 衣料很美妙, 虽 轻质薄料, 但不透不皱, 且有真丝般的 下垂感, 洗了还不用熨烫, 最关键是穿 在身上比棉麻的还透气. 我一直不明白 这是什么料, 以后再也未见此种面料的 衣裳.这件衬衫我穿了近二十年还在穿, 料子也不显衰相. 为此常感叹, 什 么叫经典. 值得一提的还有旗袍, 八十年代复 出, 作为时装, 至今方兴未艾. 如今既 是大小舞台女人们走秀的引领, 更成为 她们出席各类喜庆活动的首选华服, 只 要你身材体态够标准. 五年前, 我在一 家貌不惊人的小店, 看到一件丝麻料的 长衫,那倒真似一件 汉 服 . 大气,简洁,宽松.偏襟交叠,中间腰带一系. 买下这件衣, 也可算是我对复古潮 的呼应了. 夏天坐在屋内电脑前, 穿上 它, 顿觉凉爽静气生, 文思也伴着来. 岁月不舍昼夜,人渐渐变老.如今的我,择衣越来越趋于平淡,舒适得体为首要.有些陈年旧衣,因为价值所在, 我还在穿. 多数虽处理掉了, 但对它们的记忆仍鲜活. 在我看来, 每 一件留过你体温的衣裳, 它们见证过你 一段段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也留下了时 代变迁的印记, 是值得人记忆的. 因为 记忆不灭,人才会感知到生命和历史的厚度. 牡丹状元秦燕春冒襄在 《影梅庵忆语》 中不经意 提到黎遂球 (美周, 1602-1646) 时, 或者他还不知道这岭南才子、 牡丹 状元 壮烈的捐躯, 却无意中证明了 黎是位玩香的高手: ―种生黄香,亦从枯~朽痈中,取其脂凝脉结, 嫩而未成者. 余尝过 三吴白下,遍收筐箱中.盖面大块,与粤客自携者, 甚有大根株尘封如土, 皆留意觅得. 携归, 与姬为晨夕清课, 督婢子手自剥落,或斤许仅得数钱,盈掌者仅削一片. 嵌空镂剔, 纤悉不 遗.无论焚蒸,即嗅之,味如芳兰.盛之小盘, 层撞中色殊香别, 可弄可 餐. 曩曾以一二示粤友黎美周, 讶为 何物, 何从得如此精妙? 即蔚宗传中, 恐未见耳. 三吴,白下,代指江南一代. 蔚宗传 即指范晔 (398-445) 所著 《和香方》 《杂香膏方》, 在香学史上 地位殊异. 姬 则为名列 秦淮八 艳 的董小宛, 时为冒氏之妾. 结局 扑朔迷离的董小宛之后成为被神话的 人物, 针神、 绣神倒也罢了, 甚至升 格为 厨神 , 不可或缺的还有她如何 精于 香道 : 姬每与余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宫香诸品淫, 沉水香俗. 俗人以沉香 著火上, 烟扑油腻, 顷刻而灭. 无论 香之性情未出,即著怀袖皆带焦腥.沉香有坚致而纹横者,谓之横隔沉,即回种沉香内革沉横纹者是也. 其香 特妙, 又有沉水结而末成, 如小笠大 菌名蓬莱香. 余多蓄之, 每慢火隔纱, 使不见烟, 则阁中皆如风过伽楠, 露 沃蔷薇, 热磨琥珀, 酒倾犀之味. 久 蒸衾枕间, 和以肌香, 甜艳非常, 梦 魂俱适. 外此则有真西洋香方, 得之 内府, 迥非肆料. 丙戌客海陵, 曾与 姬手制百丸, 减闺中异品. 然时亦以 不见烟为佳. 非姬细心秀致, 不能领 略到此. 这段文字精华即在焚香时 慢火 隔纱,使不见烟 . 之后则具体写到 黄熟香 (沉香一种): 黄熟出诸番, 而真腊为上. 皮坚 者为黄熟桶,气佳而通.黑者为夹栈黄熟. 近南粤东茶园村,土人种黄熟, 如江南之艺茶. 树矮枝繁,其香在根. 自吴门解人剔根切白. 而香之松朽者 尽削, 油尖铁面尽出. 余与姬客半塘 时, 知金平叔最精于此, 重价数购之. 块者净润, 长曲者如枝如虬, 皆就其 根之有结处,随纹镂出,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