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2017-09-08

把 都市化的工业社会称为 有机团结 (organic solidarity)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前者的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由于语言和风俗习惯相同,不同的家庭可以聚在一起生活.可是,由于每 个家庭多少都是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彼此间缺乏依赖,因此,很容易分开各行其是.所以,机械 式团结无法长时间地把许多人聚在一起.后者则不一样,因为社会分工复杂,每个人都必须依靠 他人方能得以生存. 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如同生物体的各种器官, 缺一不可 (参见: Durkheim, 1964) . 这样的看法仿佛与滕尼斯相对立.其实不然,涂尔干是从社会分工上来看问题的,关注的是整个 大的社会体.但是,他在讨论行业协会(occupational groups)的作用时,已经不言而喻地强调了 信任的问题.

1 而信任成为一个问题恰恰是在社会从 机械团结 转变到 有机团结 的状态时 发生的.换言之,在社会分工愈趋复杂,人们形成涂尔干意义上的相互依赖时,原先那种 我群 或者多少有 我群意识 那样的共同体已经渐渐在他们的生活失去重要性.尽管人们依然对自 己的乡亲有这样的情感,但在大部分情形下,这样的情感对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意义不大.一个人 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故旧亲朋,而是得面对全然陌生的人.对一位初次离开家乡的人而言,这样环 境有风险感.信任别人并获得别人的信任于是成为杜绝风险的方式(参见:范可, 2013) . 如果我们同意信任之感有待社会从一种熟人状态进入陌生状态方有可能产生, 那族群性的本 质就是信任.学术界都同意,族群性的表达是原生性的(primordial) .族群成员在解释自己的群

1 类似的讨论还有托克维尔(Tocqueville, 1945)所谓的现代社会 社团的艺术 (arts of association).

3 体归属感时,总喜欢在历史族群性(historical ethnicity)上作文章;

喜欢说与群体或者部落内的 其他成员一样,有着共同的祖先,说同样语言,等等.当然,在现代性让位于后现代性的今天, 人们表达自己的归属不一定如此,但在涉及族群归属时,即便是现代叙事也得有些草根色彩和民 粹逻辑.例如, 非裔美国人 (African American)这一建构性的认同就是如此.它强调祖先来 自非洲大陆.由此可见,现代认同政治里的族群诉求至少在建构上要显示出草根色彩.但是,我 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一个闭塞的 我族 内部,人们可能不会有具体的 他者 想像.换言之,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应当不会有我们称之为族群性的感觉.所以,熟人社会的 他者 必定是陌生人.这种熟悉和陌生是族群排斥感由来的基础.有他方有我,我们很难想像 澳大利亚原住民在与欧洲人接触之前会有任何族群性.如是说来,族群性确乎为一种社会关系. 我们虽然可以从宗教上、服饰上、习惯上和其他文化特质上对族群进行区分,但必须考虑到这些 都不是僵滞固定而是富有弹性与多变的(Erikson, 1993: 7;

Smedley and Smedley, 2005;

马戎, 2004) . 我们在考虑族群性问题时,应该对不同条件下的族群性有清晰的定位;

以上提到澳大利亚原 住民族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族群性, 它与当下诸多之多民族多种族国家的族群性问题的复杂性无法 相提并论.这样的族群性是典型的 原发 的――不仅就其表达内容而言,而且就感受到 他者 的存在而言.亚当斯把我群意识与对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讨论联系起来讨论,说明 族群性的表达或者想法经常不可避免地填塞了种族中心主义的成分. 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强调自 身文化优越,自己的价值观天经地义的这么一种情感或者观念.这样状况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 它产生的原因在过去是闭塞的条件, 在当下则是妄自尊大、 无视 他者 存在的文化原教旨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虽不一定导致剧烈的冲突,但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它可以成为资源为政客所利用. 如果我们坚持族群性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Eriksen,1993:7) ,那么,原生性族群性通 过具有种族中心主义的表达显现出来.当代的族群性或者族群意识则多为建构的(constructed) , 甚至可能含有虚构(fictive)的成份,所以更多的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问题.换言之, 族群性或者民族(nation)并非特定的条件的结果,而是被看作社会建构的实体.根据这样的观 点,有些客观条件是族群存在或者民族形成所必须的.但是――以民族为例――如果不培养民族 主义的理想与情感,民族不可能形成(Hechter, 2000;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