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7-09-22 |
1965 年12 月通过招工进了汾西矿务局张家庄煤矿, 培训半个 月之后, 被分配到掘进三队, 此后他一直在掘进三队. 他说一个队三个班, 五六十人, 这样一算, 大致是一个班将近 20人. 工作面有电铃, 电铃一响, 就知道运输皮带从井口下来了. 头顶经常有淋头水, 下井经常得穿雨衣、 雨靴, 他们的工作任务是打眼开炮支棚定道, 一米一架棚, 运料的运下去. 他说那时一天挣1块6毛9, 有6毛进坑费, 一个月吃58斤供应粮. 掘进三队还是青年突击队, 一个月打了
308 米, 父亲说煤在哪儿, 井 就打在哪儿, 横井、 竖井、 平井、 斜井, 在幽暗的地下深处, 他们兢兢业业劳 作着, 父亲所在的掘进三队, 每天都要超额完成任务, 有一次掘进单孔
504 米, 由于工作认真, 父亲被选为掘进三队的团支部书记. 母亲曾对我 们说过这样的话, 要不是父亲逞强, 赶进度, 争上游, 太过劳累, 煤层塌陷 致工伤的事也许能避免. 提起过往, 父亲的脸上神采奕奕, 掘进三队那时名声响亮, 这名声都 是他们干出来的, 那时年轻, 父亲进矿的时候才
22 岁, 浑身充满着干劲. 有时我会想, 如果父亲没有受过伤, 也许我们家会因为他的工作原因搬到 矿区居住, 那样我们就会更深入地了解矿区. 这次随女作家协会来汾西矿务局采风, 深入到设备修造厂、 高阳煤矿 等地观摩之后, 我对汾西矿务局――现在已经叫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高阳矿的数控工作室里, 通过墙上的一个 个显示器,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矿井里的工作状况, 开采出来的煤在传送带 上不断地传送, 在显示器上, 能清晰地了解到井下的工作情况, 稍有异常, 数据就能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 井下即使几百米, 都能通过现代技术掌握. 那一刻, 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想到了父亲做矿工的那些年, 那些年 距离现在, 已经四五十年过去了, 采煤、 运输、 设备、 技术, 已经发生了无法 想象的变化, 那一刻, 站在数控工作室里, 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经过
50 年 的发展, 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和设施设备 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这些为人类采撷光亮的人, 他们的工作环境 比以前安全多了. 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老矿工, 每年, 父亲要回去矿上按一次手印, 让 矿上工会采集一次头像, 每年, 家里会派人陪父亲回一次矿上, 回来之后 父亲会把一些新消息告诉我们, 张家庄煤矿地下已经没有煤了, 工人已经 全部分流到其他矿区了, 父亲说这些的时候我看到父亲有一丝失落, 那里 曾经留下过他青春的岁月、 奉献的身影. 最近几年, 父母随我们居住在市里, 父亲还保持着他的良好习惯, 每 天坚持锻炼.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