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 2017-09-26 |
36 卷,分诛、赏、宥三科,囊括万象,包罗无余,清末统治者十分重视这部 善书.据统计,到民国时,各类善书已达数百种之多. 《太上感应篇》所以能在诸多的善书中,成为最受推崇的一种,除出现 最早这一原因外,还有文字简炼、结构严谨、说理清楚、短小精悍、易于流 传等原因. 众多道教劝善书的出现,表明了《太上感应篇》的影响力,但它的影响 还远不止于此.《太上感应篇》在南宋初一直流传于民间,它的第一个注本 就是由李昌龄这位隐者写成的.但到了绍定年间,统治者也开始注意到这部 书.宋理宗亲笔为《太上感应篇》题词: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时的 宰相郑清之亲自为之作赞、写序,大儒真德秀为之写序作跋.此后历代统治 者都对此书重视有加,褒扬不已.明嘉靖年间,以好道著称的明世宗在为 《感 应篇》作序时说它 不但扶翼圣经,直能补助王化 .清世祖的《劝善要言》 于《太上感应篇》采录为多 .《太上感应篇》在统治者眼中,已成为一 种政治工具,渗透到政治生活之中.《太上感应篇》之所以能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产生影响,是因为它突出了封建伦理道德,倡导忠君孝长.关于这部书 在封建政治中的作用,古人多有论述,宋人先挺说: 《太上感应篇》之作, 正所以开千万世愚夫愚妇为善之门也. 清人郝玉麟说它 诚治教之一助也 . 张义澍言其 与经传相表里,足以翼圣人之教 .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太上感应篇》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流传 日益广泛.元代吴人温怀仁在当地长官冯梦周的支持下,于至正九年刊刻完 成《太上感应篇》.温怀仁刊刻此书的目的是要 与四方善人因是篇也,日 加修省. 至于明清两代,刊刻《太上感应篇》的人已无法统计,这些人动 辄上万册地刊刻和奉送.到清末,《感应篇》已是 遍于州县,充于街衢 . 其风至民国时期依然盛行不衰,《太上感应篇》已成为当时中国最普及的书 籍. 自李昌龄以后,历代注释《太上感应篇》的文人学子比比皆是.元代泰 定元年(1324 年)陈坚撰《太上感应篇图说》,这是最早用图注释《太上感 应篇》的书,同时它也是《感应篇》较早的注本之一.至明代,为《感应篇》 作注者,已知的就有金杭、冒起宗等多人.到了清康熙年间,注者愈多,当 时人于觉世在《太上感应篇赘言序》中说: 近日从事此篇者,或诠释详明, 或引据典赡,或参以释道之言,或辅以功过之格,备体裁之变,穷剞 之工, 流传海内数十百家. 其规模之庞大可见一斑.乾隆以后,注家不减,出现 了一些在近代很有影响的注本,如乾隆十四年惠栋的《太上感应篇注》、乾 隆二十年黄正元的《太上感应篇图说》等.惠栋注在学者中反应最好,俞樾 评价说: 其注释诸家亦多浅陋邱里之言,无当大雅.惟国朝惠定宇先生以 经师硕儒而注此书,征引渊博,文字雅驯 .黄正元的《图说》于乾隆以后 在民间最为流行,这部《图说》是在前人基础上著成的: 《感应篇图说》 始于云间许鹤沙先生,借印本者则有梁公化凤,继刊者则有朱公作鼎、王公 继文、郝公玉麟 .这部《太上感应篇图说》形式活泼,图画精美,事例贴 切,深受人们喜爱.光绪十五年,有人将其更名为《太上宝筏》,重新刊印. 此外清人注释的《太上感应篇》,见于著录的就有近
20 种. 在普及《太上感应篇》的过程中,民间绅士和文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元代的温怀仁、清代的惠栋.一些政府官员也出力甚多,如清代的于觉世、 郝玉麟、黄正元等等.他们热衷于《太上感应篇》的原因,除帮助统治者作 教化 工作外,还在于借此行善积德,因为自宋代就有 竭诚募刊是篇, 继获嗣续,及凡能至诚助刊者,亦多获嘉应 的说法.此外,还有一些人借 刊刻此书来邀取声誉.劝善既然是社会公认的善事,于是沽名钓誉之徒对其 加以利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如惠栋在叙述 注 书之由 时说: 先慈抱病,不肖栋日夜尝药,又祷于神,发愿注《感应篇》 以祈母疾.天诱其衷,母疾有间,因念此书感应之速,欲公诸同好. 可见 是出于宣传 神灵 的目的. 在《太上感应篇》的传播中,有一些人不应被忽视,他们就是善书宣讲 人. 《太上感应篇》的流传最初是在民间,从南宋起就有人专门向人宣讲 《太 上感应篇》,据史书记载:南宋初,一个姓张的道士在四川雅安一带 口传 《太上感应篇》以充旦暮,至雅安有一茶肆,日供斋馔,令贫道念诵此经 . 此外,遂宁府的周} 因获此篇,日逐观阅,又好与人演说 .宋以后,宣 讲人专门讲《太上感应篇》的记载虽未见到,但宣讲善书确是一个相沿不衰 的职业,华北一带的城乡,至今仍可见到他们的踪迹.可以这样说,在民间 宣传《太上感应篇》的这些宣讲人,是《太上感应篇》最有力的普及者,是 他们把《太上感应篇》的影响直接带给人们,尤其是带给普通老百姓. 经过广泛的宣传,《太上感应篇》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 ,成为大多数人的信条,并以此作为评价世人行为的重 要标准.更有甚者,个别人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用善恶来加以判 定.李昌龄《太上感应篇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赵康靖公在家中的几案 上摆放了白瓶和黑瓶及白豆黑豆, 每一念起,必随善恶以豆别之,善则投 一白豆于白瓶中,恶则投一黑豆于黑瓶中 .这样的人,虽占少数,但也很 能说明善恶之说在民间的深入程度. 《太上感应篇》在佛教信徒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明代著名僧人N宏受其 影响,创作了《自知录》这一善书.清乾隆年间一僧人还多次刻印过《太上 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还影响到一些文学创作,明代的《西湖二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