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 2017-10-12 |
《礼记・儒行》中说:"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从此引发出后来的一句 成语"粥粥无能",指没有能力办事. 《文子》,唐代以后改名为《通玄真经》,则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论著,主要解说老子言 论,阐发老子思想,传说为老子的弟子文子所作.《文子・自然》中说:"法度有常,下 及无能",其中之"无能"指缺乏能力之人. 纵观历史,横看今朝,"无能"是一个贬意之词,不会有人愿意用它来做自己的名字.然 而中国奇人怪事层出不迭:明代福建晋江塘东村,出过一位名人,姓蔡名鼎,字可挹,号 无能."蔡无能"的称谓或许是效法道家的"无为"哲学,不过他本人并没有留下注释. 这位蔡无能,生於明朝万历十六年(即1588 年),自幼聪颖,勤读好学,年轻时熟习 《易经》、继承程朱理学,并喜欢抨击时弊,"多发前人所未发".熹宗时期,东林党人 孙承宗督师蓟辽,聘蔡无能为山海关阁部参谋.邓谙乱桓"鼎阵",用沙土埋下 许多铁锅,引诱敌人骑兵经过,马蹄被铁锅套住而无法跑动,结果明军打了一个大胜仗. 天启六年(即1626 年),熹宗赐封他为"白衣参军".这位新官疾恶如仇,第二年便抗节 上疏,痛陈宦官魏忠贤十大罪行.不料皇帝却宠信奸臣,致使蔡无能成了"粥无能". 他於是怒弃官职,南归故里,隐居於卓望山南麓的西资岩下. 然而恶人终无善报,明崇祯即位之后,魏忠贤伏法.崇祯随即命人绘像访寻蔡无能,诏其 复职.蔡无能接旨后却辞不拜命,皇上戏称他为"蔡布衣".1644 年明朝灭亡,朱聿键 次年在福州登位,改号隆武,命黄道周为宰相.在黄道周力荐之下,隆武帝驰诏三聘,请 蔡无能出山,许诺封他为左军师.无奈蔡无能一再辞谢,依然深居西资岩,著书授学. 蔡无能遗留世间著作有《激论》和《万远堂稿》等,特别是《易蔡集解》十卷,约五十万 字,后来收录在福建《泉州文献丛书》中. 塘东村老人会收藏的《易蔡》 清顺治十二年(即1655 年)仲秋一日,蔡无能如常讲学,对弟子们说:"《易》言,动 静有常,原始反终.我生为劳人,今且归去为逸民矣."课后安然辞世. 蔡无能过世之后,他的后裔在卓岩山南麓大石佛寺西侧为他修建了一座"明先贤无能蔡先 生公祠".该祠毁于文革,后来於"1987 年丁卯之夏",由"裔孙蔡实坑遗命重建". 这位蔡实坑先生,是蔡无能的后人、现今美国加州伯克来大学荣休教授蔡少棠先生的祖 父,也就是"虎妈"蔡美儿的曾祖父.蔡无能的后裔如今散居在中国大陆、台湾、菲律 宾、东南亚以及美加等地. 蔡少棠教授夫妇及塘东村亲戚(关荣摄於
2013 年11 月11 日) 无能蔡先生公祠有一副门联 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书成易蔡,往圣由此继,来学由此开. 祠中还有对联 抗节谁传当日口,残编可惜是星经. 和 荐牍重劳黄阁老,参军不薄白衣人. 这里,"抗节"句指蔡无能抗衡魏忠贤,而"荐牍"句则指黄道周力荐蔡无能.祠里挂有 "国师"匾额,祠前有一"观易亭",是蔡无能当年读易经观星象之处.亭南石壁上刻有 落款"蔡鼎"的"古卓望"三个大字.亭柱上刻有对联 易老书成蔡,道高客作卿. 在西资岩的一方石壁上,依然保留著蔡无能书写的"慧眼"二字.慧眼为佛教用语,又称 灵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今人有"慧眼看世界"之说. 自古名人多轶事,蔡无能也不例外. 传说明代晋江地区有一位元颇具名望的看山先生洪三才,是当朝宰相的妹婿.他看中了塘 东村这块风水宝地,想迁居於此,可又担心自己是外姓人,会与本村蔡氏家族冲突.他想 了一个主意,先试试村民中有没有能人.於是他发了一个公告:"三日内村中蔡氏乡民若 有办法使我离开所坐交椅者,赏百金."告示一出,村民骚动:大家都不明白为何这位老 先生会发如此告示,但又非常好奇,都想方设法让他离座,只是没有成功者.到了第三天 傍晚,一个小孩子高举著一封书信,从远处跑到先生座前:"先生,您母亲的家书到 了!"先生罢,立刻起身迎接:"家书抵万金啊!"小孩高兴地笑了:"哈哈,先生, 只抵百金.您现在不就离开交椅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