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8-07-29 |
1 毫米附近, 成像 的分辨率相当于能在黑龙江漠河阅读南沙群 岛上的一张报纸. 路如森说. 不同的望远镜各有所长. 正是给黑洞拍 照的这一特殊要求, 让包括 中国天眼 在内 的一些大型望远镜 束手旁观 . 专家解释, 这一波段的黑洞电磁波辐射 最明亮, 而背景 噪音 的干扰又最小. 拍照难, 洗照也不易. 望远镜记录下的海 量数据, 需要进行复杂的后期处理和分析, 才 能获取最终的黑洞图像. 以2017 年4月的观测 为例, 每个台站的数据率达 到惊人的 32GB/秒,
8 个台 站在
5 天观测期间共记录约 3500TB 的数据. 专家表示, 如果是像看电影一样不间断 地看, 这 些数据 至少需 要500 多年才能看完. 该国际合作项目负责 人、 哈佛大学教授谢泼德 ・ 多 尔曼表示,
10 多年来, 正是 技术的突破、 新望远镜的建 成, 最终使人类能够 看到 黑洞. 从首张月背照片到首张黑洞照片,人 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正在不断打开.在探 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中国也不断贡献着 智慧. 我国科学家全程参与了给黑洞拍照这 项国际合作, 在早期推动这一项国际合作、 望远镜观测时间申请、 夏威夷望远镜观测运 行、 后期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等方面均做出 了贡献. 沈志强说, 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是 大势所趋, 但很多时候不能只靠经费投入 凑 份子 , 前期研究和人才积累是取得合作 话 语权 的重要因素. 从 中国天眼 (FAST)到 世界巨眼 (SKA), 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泛第三极环境 研究, 近年来, 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 度不断加大, 在吸收世界创新养分的同时, 也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全球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 接连涌 现类星体、 脉冲星、 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 射四大天文发现. 近年来, 我国陆续建成多 座射电望远镜, 口径从
25 米到
65 米再到
500 米, 从追赶到并跑, 天文学研究开始逐步 跻身一流. 过去一二十年间, 中国在射电天体物理 学、 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在此次国 际合作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荷兰奈梅 亨大学教授海诺 ・ 法尔克说, 随着中国的射电 干涉测量和太空探索能力迅速增长, 中国将 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黑洞的顺利成像不是终点. 主持欧洲地区发布会的德国马克 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所长安东 ・ 岑苏斯强调, 未来还将增加望远镜的 数量, 甚至对新的黑洞进行观测, 继续 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有关预测, 借此了 解星系的形成和演进, 为人类解开更 多奥秘…… 爱因斯坦说,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在伟大梦想的支持下, 人类科学 探索的脚步, 将永不停歇. 沈志强说. (参与记者: 刘芳 、 张毅荣 、 连振 、 黄 、 金立旺) 新华社上海
4 月10 日电 黑洞 , 一个无人不知却知之甚少的生僻热词 , 今天 迎来历史性一刻―― ― 北京时间
10 日,一个 超巨型 质 量黑洞在上海等全球多地向人类首次示现真容, 以一张 高清 写真 , 用 眼见为实 的方式 , 定格了自己的真实 存在, 也引发了人们更多好奇. 黑洞预言流传百年来, 我们是第一批 看见 黑洞的 人类 ! 为先睹为快, 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发布 会现场多位科学家, 用最简单的语言解密此次里程碑式 发现背后的 十万个为什么 . 新华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