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 2018-08-21 |
在 每日
24 时前, 应传送前一日 发行和兑付的单用途卡卡号、 发卡额和余额等信息;
经营者 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
25 日前,填报上一季度主营业务收 入、利润、预收资金支出金额 及主要用途等信息. 《实施办法》明确将预收 资金余额风险警示制度细化为一般风险警示标准 和特别风险警示标准,其中,一般风险警示标准为
20 万元人民币,特别风险警示标准为上一年度主营 业务收入的 20%.经营者预收资金余额超过一般风 险警示标准后,应当将全部预收资金余额的 40%存 入其存款账户;
超过特别风险警示标准后,应当将 全部预收资金余额存入其存款账户.经营者出现未 按规定公示信息对接标识、未根据消费者要求签订 购卡合同、未按规定采取银行存管账户管理,以及 因停业、歇业或经营场所迁移等情形未按约定履行 或退回预付款余额的,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将以 黄灯 形式向社会进行风险提示;
经营者未按行业主 管部门要求限期整改的,平台将以 红灯 形式向社 会进行风险警示. 根据《实施办法》,市商务委通报了中国银行股 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上海市分行等
10 家存管银行名单, 还公布了
3 家承保保险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 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单 用途预付消费卡信息对接专项预计将在
10 月底前 完成,目前,包括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望湘园 (上海)餐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丝芙兰(上海)化妆 品销售有限公司等在内的
329 家经营单位已在协 同监管服务平台上完成信息对接工作,接受相关部 门监管,方便消费者直接查询企业相关信息. 金山区124部村志集中首发,历时8年编纂,总计2000余万字 , (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沈永昌) 上海金山区昨天在位于枫泾的长三角路演中 心举行村志集中发布仪式, 区领导向市档案 馆、市图书馆、上海通志馆和复旦大学等单位 代表赠送全套
124 部村志. 这标志着历时
8 年、涉及金山全部
124 个行政村的金山村志系 列丛书编纂完成.丛书总计
2000 余万字,既是 一套全面客观的大型资料文献,更为当地村民 留住乡音乡愁. 金山有着
6000 多年文明史,古冈身遗址、 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等见证了这片土地 上的沧海桑田. 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朱泾、枫泾、张堰、亭林等历史名镇,以及一批批历史文 化名人.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 入推进, 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大规模消 失,及时完整地抢救、记录、保留、传承村落历 史显得紧迫而重要. 金山区于
2010 年萌生了编修村志的想法. 但那时,编修地方志只到县一级,金山区启动村 志编纂工作在全国属于领先, 没有成熟经验可 借鉴.但金山档案馆工作人员感到,全面启动村 志编纂工作, 是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 重要尝试,是完整记录乡村历史、记录新型城镇 化历程、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他们克服各种困 难,在各镇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摸索村志编 纂的有效工作方法,最终实现全区
124 个村 一 村一志 . 一个村,一本书,一部史.村 志的编写出版, 对各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物产、人物等都进 行了详细记载, 不仅理顺了村域 发展轨迹, 也承载了一个个村庄 看得见的乡愁 .以前,有些村干 部也讲不清村的溯源沿革和发展 轨迹,如今在这些村志里,一段段 历史被重新挖掘, 一个个即将消 失的风俗也被记录下来. 比如,在金山卫镇八一村的 村志里, 就记录了一个消失的古 镇 西仓 .西仓最早名为官塘滩. 南宋时期,武举陈龟年迁居于此,修建了 陈泰 油作坊 ,这里产出的菜籽油远销至真腊(今柬 埔寨)、满剌加(今马六甲海峡两岸)等地,那时 这里商人云集,街上车水马龙.明朝时,官塘滩 更名为西仓市,后屡经战火,到1949 年新中国 成立前仅剩几间破房屋. 后来, 西仓被征地建 厂,到2003 年,连地名也消失了.像西仓这样, 曾经繁华一时, 如今连地名也没有的古镇不在 少数.金山的 一村一志 将这些古集镇都一一 挖掘并整理了出来. 村志还收录了反映农村生产情况和生活 趣事的民间谚语、婚丧习俗、民间传说和历代 人物等.如枫泾镇新义村《杨家庵的由来》、张 堰镇秦山村《秦始皇登山望海》,将传统文化收 集整理入志,大大丰富了金山本土文化的历史 内涵.村志不仅是一部农村的 百科全书 ,也 详细记录了农村的文化变迁. 利用村志丛书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记 述, 为金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引领和 资料支撑. 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说.如山阳镇 长兴村有个甸山, 村志记载这里原是上海第一 个县治海盐县的所在地.如今甸山已被湮没,但 悠久的历史可以挖掘. 村委会打算在甸山建一 座文化公园,彰显长兴村的文化底蕴.又如亭林 镇油车村原来有其名而不知其因, 这次村志摸 清了家底.原来,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就有一 家榨油坊. 到了民国初期, 村里又有一家榨油 坊,规模都很大,相传磨坊里的大石磨要用八头 牛来拉, 河道里等着装菜油的船要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