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8-08-24 |
12 元人民币, 没有看错吧? !
12 元人民 币相当于航民村一个农民半个月的收 入呢. 这只菜点不点呢? 朱金生一下子 没了主意, 便看了一眼朱重庆. 朱重庆 此时在心里快速权衡了一下, 对朱金生 说: 既然请客, 就别让他们看不起我们 乡下人. 把这只烤鸭点上吧! 说完, 他 把目光投向才法老徐, 似在催促才法老 徐下最后决心. 才法老徐犹豫了一会, 最终点了点头. 当晚聚餐非常成功和圆满. 农民生 来就热情好客, 劝酒和夹菜, 是农民强 项, 更何况这次有求于人. 酒桌上, 大家 频频举杯, 你来我往, 既尽情喝酒, 也敞 开谈事. 被邀请参加晚餐的上海师傅们 对航民人选择的请客地点、 安排的菜肴 酒水十二分满意, 认为蛮有派头、 蛮上 路的, 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们借着酒 劲, 纷纷表态愿为航民大队办厂两肋插 刀、 倾其所能. 尤其是那位熟悉尼龙业 务的供销科长, 更是自告奋勇, 为航民 办厂献计献策, 并允诺航民村办厂后, 尼龙业务由他负责. 朱重庆笑了, 才法 老徐也笑了, 大家都笑了, 觉得这餐饭 请得及时、 请得值得. 航民办厂这回真 有希望啦! 等到把客人送走, 饭店服务员前来 结账, 一看账单上的数字, 四个人还真 是吓了一跳. 怎么? 一餐饭竟然要
44 元! 会不会算错了? 再算一遍吧, 再算一 遍就算一遍, 服务员又算了一遍, 朱重 庆也算了一遍, 但还是 44元. 才法老徐 掏钱的手有点抖抖索索, 他一边掏钱, 一边压低着声音对身旁的沈宝璋说: 要是厂办不成, 这钱去哪里报销? 只能 我们三个人分摊哉!
37 年后的
2016 年4月5日上午, 当年参与组织这餐 革命饭 的沈宝璋, 在他退休后的办公室接受笔者采访, 说 起当年在上海燕云楼点北京烤鸭时的 寒酸相 , 仍记忆犹新, 禁不住哈哈大 笑: 那时, 就那样子的. 他还向笔者描 述了中间一个插曲: 他们点完菜, 出了 饭店, 自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饭店 却突然派人通知他们, 说上级有接待任 务, 包厢不够, 要他们退订. 饭店临时变 卦, 令他们措手不及, 连客人都已通知 好了, 可怎么办?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 只 得再在附近找相应档次的饭店. 好不容 易找了一家人民饭店, 但就是订不上 座. 四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打听到 航民村有位入赘女婿的舅舅在这家饭 店工作, 于是找到这位舅舅, 这位舅舅 倒也热心, 答应帮忙订座. 后来, 那家燕 云楼又带口信来, 说可以安排了, 这才 使四个人松了一口气. 当时, 请人吃餐 饭就那么难. 现在, 饭店比厕所还多 哩. 这位当年的大队长沈宝璋, 结束回 忆时还不忘幽上一默. 据说, 请客后第二天发生了一桩有 趣的故事, 成为航民人创业初期一个经 典桥段. 航民人一遍一遍地向外来参观 者、 采访者复述这个故事, 它已被作家 陈继光写入 《有一个村子叫航民》 的作 品中. 当笔者这次在航民村采访时, 还 有几个人先后讲到这个故事, 可见这个 故事给航民村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一次 次重复倾听这个故事, 也引发了笔者一 些思考. 故事是这样的: 第二天早上, 才法 老徐和朱重庆他们准备打道回府, 当他 们走出长治招待所大门时, 一辆簇新的 上海牌出租车嘎的一声停在他们跟前. 四个人一时有点愣怔, 反应不过来. 这时, 只见出租车司机摇下玻璃窗, 探出 头来问: 要坐车哇?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与他们同住长治招待所的一位旅 客, 为保险起见, 居然叫了两辆出租车 送站. 两辆车一先一后来到长治招待 所, 那位要车的旅客乘坐先到的出租车 跑路了, 这辆后到的出租车就被放了鸽 子. 出租车司机似心有不甘, 正巧在招 待所门口碰到朱重庆四人, 他想来个顺 手牵羊, 便兜开了生意. 到火车北站要多少钞票? 才法老 徐开口问道. 便宜些, 送你们到北站, 收2元钱. 司机见有戏, 便一脸诚恳地回应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