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8-08-31
0

9 2

0 1

8 年9 月1

4 日 星期五 主编: 郝良编辑: 韩春艳 记录

邮箱:

3 2

1 3

4 5

6 2

6 6 @q q .

c o m 都市慢生活木匠是过去传统老手艺 中最为精细的职业.在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 一家人要是有 一个会木匠的手艺人, 那全家人 的生计就几乎不愁了. 小时候, 给社区记者印象最深 的是, 哪家姑娘要出嫁, 父母都要请 木匠来做一套家具嫁妆.不但要付 木匠的工钱, 还得好菜好肉招待木匠 师傅.那时的木匠非常吃香, 锯子锯木 头的呼啦声和刨子滑动木花飞泻的摩擦 声, 都是那么美妙, 令人羡慕.而今这个 吃香的手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随 着人们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 统的木工活越来越少了, 人们添置家具, 都直 接买现成的新式家具了, 修建房屋也很少需用 木工了.城市乡村坚守传统木工工艺的匠人也 很少见到了. 前段时间, 社区记者在游览大寨子公园时, 无 意间有幸看到几个木匠用传统工艺, 修建公园的亭 子, 匠人们一手紧握凿子, 一手挥舞铁锤, 精心打造 雕栏柱头. 师傅们说, 他们来自开江农村.其中一位叫王兴 明, 他家祖传都是木匠, 他从小跟父亲学 木工手艺.虽然现在很多木工活 都是用机器代替, 但只要是能 用传统手工做的, 他几乎都 尽力去用老手艺操作.尽 管可能慢一点, 但那种传 统的精美细致和结实牢固 程度, 却是现代木工无法 比拟的.虽然现在愿意从 事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已经 越来越少, 但他还是希望能 默默地将精巧的工艺注入到 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 之中, 因为它承载着手艺人的 满满诚意和执着的匠心. 手工弹棉絮是一种老手工艺, 如今这种传统手工艺基本消失了, 其传统的工具也很难见到了. 近日, 社区记者辗转达城各个 弹 (棉) 花点, 好不容易在西外夏荷 街, 找到了一位时而还在用手工弹 棉絮的老弹花匠――杨德成.他 是广安人,

1 5 岁就开始学弹棉絮手 艺, 如今已整整

4 5 年了.以前他 走村串户为顾客弹棉絮, 从渠县弹 到达县, 居无定所.近年在西外租 了一间门市做弹棉絮生意. 记者来到杨师傅的弹花间时, 他正在为顾客弹一床翻新的旧棉 絮.只见他把棉花在机器上 "抓" 散了, 铺到一张专门弹棉被的铁架 床上, 然后在腰间系上腰带, 把一 根弯曲的竹吊杆儿下端插在腰带 背后, 吊杆儿顶端的麻绳垂下, 将 木弹弓吊在绳子上, 弹匠左手握住 木弹弓, 右手执木槌, 用力均匀地 敲击弓弦, 发出 "RRR" 的声音, 棉花在有节奏感的悦耳声中慢慢 地被弹开, 成为松软的絮状.弹好 后, 再两面分别拉上纱线铺平整, 接着用针线缝紧实, 以防松散.最 后用厚实的圆木盘压平实, 一床棉 絮就大功告成了.如今, 这样温馨 的画面, 在城乡很难再寻觅到了. 杨师傅说, 手工弹棉花是一件 费力活儿、 脏活儿, 年轻人都不愿 学这门手艺.况且随着社会的发 展, 棉被已不再是市民居家的唯- 选择,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腈纶被、 蚕丝被、 纤维被.现在弹棉絮的顾 客也少了, 弹棉花也挣不到啥钱, 但他和妻子仍舍不得丢掉老本行, 特别是对手工弹棉花的传统工具 充满了感情, 也舍不得丢掉, 如若 顾客要求用手工弹棉絮, 他也乐意 为之. 小时候在农村, 因为物质生活匮乏, 修房造桥 也没现在的砖、 水泥、 钢筋等, 全靠大自然赋予的 坚硬 "脊梁" ――大石头.打石匠便是啃下这些 巨石的 "艺术家" .没有现代的切割机, 他们就 用最古老的办法: 大锤加楔子, 使出全身力 气, 伴随大声的吆喝号子, 挥舞五六十斤重 的铁锤, 将大石头一方方的 "破开" , 再用錾 子把粗糙的石头 "修饰" 成修房造桥所需 要的标准材料. 如今, 这些熟悉的画面已远离人们 的视野.而碰巧的是, 社区记者游览 磐石月湖景区有幸看到了已消失的 "打石匠" .只见三五个留守农家的 老打石匠, 正挥舞着笨重的铁锤, 敲打着山坡上沉睡的巨石.原来 他们是磐石镇盐井坝村的村民, 正在为修建月湖景区的道路和 石拱桥而开山打石头. 一位叫陈伟明的六旬老 人告诉记者, 他打石头已4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