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2019-09-01
14 文笔

2 0

1 4年1 2月2 4日 星期三 主编: 黄泽 美编: 程镳 组版: 杨凡

电话:8

8 0

9 6

5 0

8 E m a il:w z h z e @

1 2

6 .

c o m 周刊 陈汉莉 金乡的炒米, 桥墩的年糕, 矾 山的肉燕, 灵溪供销社食堂的柴火 饭不知现在还做否? 过年了, 微信 上朋友圈里聊得更多的就是家乡的 美食.一位朋友竟念叨起灵溪供销 社食堂的柴禾饭, 令我倍觉亲切. 想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我就在那 个位于灵溪镇塘河边的供销社食堂 蹭过几年的饭.柴火烧饭在上世纪 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还是很普遍的, 没想到, 如今却已成为我们这一 代人念念不忘的美食了. 提到柴火烧饭, 不由令人想到 柴米油盐酱醋茶 , 开门七件事, 是 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 而柴排在第一位, 显然是非常重要 的.用柴火做饭取暖是最原始的方 式,

60 后70 后们往往因为回想起来 觉得这样原始做出来的饭菜格外地 香.但儿时的印记里, 吃饭只是为 了填饱饥肠, 在生活中衍生出来更 多的是苦和累. 那时的浙南农村, 一个镬灶间占据了农家生活的重心, 即使是最苦最穷的山里人家, 也 要拥有一间像模像样大镬灶间, 一 般家庭的, 为了一个体面的大镬灶 间, 甚至不惜花上十几年的积蓄. 据说, 以往姑娘家相亲看人家, 到男 方家镬灶间一瞄, 点心一吃, 便对这 户人家的家庭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 镬灶间的环境布置与是否整 洁直接显示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与文化程度. 那时, 镬灶间的核心就是一座 高约一米、 长约二米的大灶, 灶台一 般都砌有两口大镬的双眼灶, 在两 口大镬之间, 一前一后竖排着两口 小小的汤罐, 灶膛里一把柴火肆无 忌惮舔着大镬底, 在饭菜未熟时, 汤 罐水会先烧开, 汤罐水可以用来洗 脸刷碗, 也有图方便打来当开水喝 的.但大人们通常会觉得汤罐的水 一直开一直滚, 并不适合直接饮用, 而小孩子们则不管三七二十一, 直 接打罐里的水就如打井里的水喝一 般方便自在. 灶台的一侧靠墙,正面是灶壁.灶壁, 设有一个空心的烟道, 与 倚墙而砌的烟囱相连, 灶膛里的烟 在这里聚拢后从烟囱通到屋顶, 形成了千百年来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与灶壁相连的灶下, 有两个灶 膛、 一个灰仓和一个柴仓.灶膛, 是 镬底下添柴烧火的地方, 灶肚里柴 灰多了要用烧火钳钩到灶膛外的灰 仓, 让柴火通气, 这样火才可以烧得 更旺.火钳其实就是一铁制的钳子, 一头有个剪刀一样的柄, 另外一 头是用来钳柴火的.火钳也是烧火 人延伸到灶膛里的手, 夹起柴禾往 灶膛里送, 把灶膛里的灰扒到灰仓, 或把火红的碳夹到老人取暖的火笼 里, 在大人的手里伸展收缩自如, 学 样的小孩子, 往往要双手并用拿火 钳, 手忙脚乱中一不小把热灰拨洒 到自己的脚面上, 烫起一个忍了又 忍的包, 或把烧着的柴禾带到柴仓, 引起一个小小的恐慌, 制造了一场 在大人协助下立马就灭掉的小火灾.灰仓是用一块条石板挡面, 与 灶台一样宽度的狭长的空间, 用来 盛放灶膛里扒出的灰.灰仓外侧, 有一个堆积柴草的空间, 就是柴仓, 放一只矮凳, 人可以对灶膛口坐着, 一伸左手从柴仓取柴, 然后右手用 火钳递进灶膛, 火便腾腾燃起来了. 记忆里的柴火饭就是在这样的 灶里烧出来的.烧菜做饭, 首先得 备好柴.在那个贫穷的年代, 家家 户户都要用柴草, 柴草也很匮乏. 有劳力的家庭还好, 柴草屯的足足 的, 没有后顾之忧.没劳力的家庭 就不容乐观了.我父亲当时在外地 工作, 记得小时候家里往往要买柴, 那时住的是蜗居, 一家五口就分的 半间屋, 没有多余的空间做柴仓放 柴, 不仅不能在价格便宜的时候屯 进一些, 甚至每次买的时候挑小担 的买, 而且每次只买一头 (捆) .还 记得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大都要上 山斫柴, 俗话说: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上山的时候空手上去还好, 下山就 难了, 本就劳累, 还要挑柴下山, 那 辛苦程度城里人是体验不到的. 小时候, 我对柴火饭并没有什 么特别的感情, 因为家家一日三餐 都是烧柴草.煮饭做菜一般要两个 人才能忙得过来, 灶上灶下都汗流 浃背, 那滋味绝非一个 苦 字所能 形容.但冬天的灶头是温暖而热闹 的, 孩子老人都往一处挤, 不仅可以 取暖, 聊天, 还可以偷偷往灶膛里扔 番薯和芋头之类, 一顿饭熟, 一个掩 藏的秘密被烤焦, 灶间都是香喷喷 的欢乐.烧好的饭, 可以拌猪油, 炒 马铃薯, 掺补药, 美其名曰: 猪油饭、 芋头饭、 补药饭等等, 五花八门, 不 一而足, 因为不常做, 所以倍觉奢 侈, 一扫而空的是锅碗, 满溢而出的 是无尽的期盼. 讲究人家的镬灶间, 在烟囱横 直交角的地方, 还要砌出一个微型 的神龛来, 是用来供奉灶神爷的. 于是那张被柴烟熏得黑乎乎的灶神 像, 便在灶间的幽暗之上, 平添了一 份神秘和威严.甚至有人还要请来 能工巧匠, 在刚砌好的灶上大显身 手, 那可真是精细活, 在刷得雪白的 底子上, 用画笔细细勾勒, 就画出了 荷花、 牡丹, 松枝、 桃叶, 还有蝙蝠和 蝴蝶.于是灶间的锅碗瓢盆的交响 曲之外还有这花开蝶舞的景致, 便 更生动起来了, 这样漂亮的灶间, 通 常应该由一位标致的新娘, 小心翼 翼地挽起新嫁娘的服饰, 燃起意味 崭新生活开始的第一把火. 随着日子一页一页翻过去, 镬 灶也渐渐老了.曾经是那么精美的 艺术品, 经过这不断烟熏火燎, 再标 致的脸也被无情的岁月之手抹出皱 纹, 新媳妇最终成了儿孙绕膝的慈 祥老妈妈.那些牡丹梅花, 那些蝙 蝠蝴蝶, 全都凋敝了, 枯萎得跟外婆 的脸似的, 只有两口大镬像是睁着 一双空洞无神的眼.有的地方, 连 泥灰都脱落了, 露出砖缝的痕迹. 等到镬灶也上了年纪, 那韵味才会 从岁月的深处一点一点地渗出来, 直沁到人的心旮旯里.日子就这样 流走了, 像塞进灶膛的柴草, 一把又 一把, 烈烈地烧过之后, 最后全化成 了炊烟, 零零散散飞到记忆天空的 角落去了. 时光为油, 记忆为芯, 油灯的 光把许多东西都放大了, 屋梁上吊 着的布袋, 柱子上挂着的竹篮, 镬灶 边忙碌的老母亲的影子, 渐渐变大 拉长, 映在岁月的板壁上, 显得浓郁 厚重.然后, 喜欢躲在灶膛里睡觉 的那只懒猫也不再恋灶膛了.不一 会儿, 它就在我记忆的膝上轻声打 起了呼噜来. 曹凌云 我小时候养过鹅.在春天草儿 最肥美的时候, 母亲会去亲戚家买 两三只小鹅交给我, 灰黄色的绒毛, 粉红色的小嘴, 毛茸茸的身子, 很是 可爱, 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纸板盒里 养着.我一个人去溪水边拔水芹菜 给鹅吃, 水芹菜多生长在水沟田旁、 土质松软肥沃的地方, 虽然有一种 怪味, 一定富有营养, 小鹅也喜欢 吃, 只是水芹菜拔起来时, 根系发 达, 粘着黑臭的烂泥巴, 要洗干净了 拿回家细细切碎给小鹅吃, 边上还 要放一盆清水给它们喝.小鹅生长 的速度惊人, 几乎一天一个模样, 长 到一个月左右, 褪去了绒毛, 长出了 羽翼, 体型会略显肥胖, 走起路来摇 摇摆摆, 像我两岁的侄儿, 我就放牛 羊一样放它们到草地上, 让它们吃 最青翠的嫩草.它们吃着吃着会抬 头看看天, 天上有一轮太阳, 它们也 喜欢晒晒太阳. 有时候我把它们放到菜地里吃 青草, 鹅很懂事, 它们在菜地里专吃 青草而不吃青菜, 喝一点菜叶上的 露水.它们总喜欢吃得饱饱的, 都 饱到了鹅脖子上, 脖子上的食道明 显鼓胀突出, 我与鹅都心满意足、 鹅 行鸭步地回家. 鹅也不怎么生病, 更不会生上 鸡瘟 这样可怕的传染病, 鸡瘟 是楠溪人的叫法, 大概就是现在的 禽流感.长大了的鹅不能放在纸板 盒里, 父亲就在鹤盛医院院子的低 矮石墙边搭了一间鹅棚, 这就是鹅 真正的家了.我放学后, 第一件事 就跑到鹅棚把它们放出来, 带它们 去吃草.我不用拿着竹枝赶鹅, 我 走到哪里, 鹅就会跟到哪里, 一路上 仰着头 鹅鹅鹅 欢快地叫, 到了青 草地上, 它们才低下头来吃草.就 是这样, 我对鹅有着青梅竹马般的 情谊, 母亲也知道我对鹅好, 鹅大了 也不杀了吃, 会生蛋的生蛋, 不会生 蛋的养着防贼. 那时候我们举家住在鹤盛医院 的宿舍里, 鹤盛医院是原畜牧场改 建的, 位于偏僻的山岙里, 与鹤盛村 隔着一条江水, 鹤盛当地人叫医院 的所在地为鹤岙.偏僻的地方自然 冷清, 白天还好, 病人与病人的家 属、 在农田耕种的村民, 都走动频 繁, 夜晚静得只能听见风声, 当然, 还有忽闪忽闪的鬼灯飘过.父亲说: 这鬼灯其实是 磷光 , 人死了骨 头里的磷还在, 磷的燃点低, 会自 燃, 发出了光, 天亮时看不见, 只有 晚上才能看见, 风一吹, 这亮光就飘 起来了.医院的后山上是一片坟地, 阴气很盛, 却经常有盗墓贼光 顾, 盗墓贼盗的是坟墓, 但我们也都 担心哪一天盗墓贼在坟墓里盗不到 东西, 穷极了饿极了, 也会光顾医院 的. 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有一天 晚上, 半夜里, 突然, 石墙边鹅棚里 传来鹅的惊叫声, 叫得那么尖利, 我 与父亲都被叫醒了, 黄狗也叫了, 在 鹅与黄狗的惊叫声里, 我们还听见 了脚步声.父亲轻声叫 有贼 , 就 飞快地披衣起床, 从门后拿过来一 条棍子, 风一样冲到了楼下, 石墙 边, 我也披衣跟着父亲下楼来, 没有 见到盗贼, 我与父亲寻到了坟地边, 也不见贼影, 只有月光冷冰冰地洒 在坟地上, 坟地上的灌木丛投下斑 驳的阴影, 没有风, 却在舞动. 我与父亲回到了医院, 医院里 的几个医生护士也下楼了, 大家查 看了鹅棚, 每一只鹅毫发无损, 大家 又查看了医院里的每个房间, 都没 有少东西, 最后, 烧饭的阿姨发现厨 房里的一口铁锅没有了.损失一口 铁锅, 也是小事情, 大家议论了一 会, 又各自回房间安睡去了, 大地仍 然一片安详. 黄狗也是我们养的, 但黄狗的 警惕性没有鹅那么高, 甚至, 为了守 望喂养它们主人的财产, 鹅比狗更 勇敢. 鹅除了勇敢, 习性爱干净, 见它 们经常用鹅喙梳理自己的羽毛, 它 们梳理羽毛很仔细, 一根一根地梳 理, 一遍一遍地梳理, 长脖子给它们 梳理羽毛带来便利.它们还特别喜 欢游泳、 善于游泳, 一到水里, 孩子 般快乐, 鹅鹅鹅 , 叫声是那么欢 快, 它们在溪水里畅游, 清凌凌的水 从它们肚子下流过, 溪岸边的青草和 花香从它们身边飘过.这时候, 它们 应该很幸福很幸福. 读初中时, 我到县城了, 不可能 再养鹅了, 一直到现在, 三十年里, 每一次见到鹅, 总会想起养鹅的往 事.三十年里, 我走过了许多地方, 特别在旅游景点, 常........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