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8-09-06 |
俗世人总是人闲心不闲,也时常闲不下来,日子要 填得满满的才觉富足.为何心不能闲呢?心不闲是由於太多j念了,一 时想着去哪儿旅行,转一会又想着买哪只股票,终日把自己的心弄得团 团转.为何不把闲杂想法收起来,让心内歇息,闲就可以修心了. 启悟随笔启悟随笔了庵清欲(128-1363),著作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禅师不落空 寂,若碧沼之吐青莲.」(语出《小窗幽记》)许多人觉得禅很神秘,其实禅 就是生活,就是要闲下来,然后欣赏空寂的妙境.有饭有茶就是福,欣赏行云 流水就是禅.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抄录 《小窗幽记》著名对联,也就是禅意了. 赵素仲作品―― 元代高僧了庵清欲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元代高僧了庵清欲诗素仲配画甲午秋日诗画禅心(七十九) 江南许多佛寺都有素面供应,方便到佛 寺进香、做功德和寻常观光客人用了简餐 后,继续做佛事或观光. 自「南朝四百八十寺」后,江南的佛寺 大多选择名山大川而建,难怪清高宗乾隆 游无锡惠山寺后御笔题诗云:「了知到处 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佛寺占了名 山大川的好风水,信徒和游客便愈益向往 这梵宫仙境啦.其实从前的佛寺确像个佛 寺的样子,清静安详而不乏庄严,游人莅 此莫不心怀纯正、神聚肃穆,只默默瞻仰 合十,哪敢喧嬉笑?记得三十余年前我 随一拨文艺青年到普陀山演出,进法雨寺 观瞻,是时几十位僧人正凝神念着经文. 我们同行的几位美丽的女青年发出银铃般 的笑声.我来不及阻止,观察之,大殿年 轻的小沙弥竟没一个走神偷看的,好不令 人佩服!如今佛寺里的和尚也开放多了, 同是普陀山,年前我行走在山道,就看到 两位俊秀的年轻僧人袈裟飘飘的,与几位 时髦的女游客结伴同行,说说笑笑,翩然 而过. 闲话休提,只说素面. 从前佛寺里供应的素面都十分讲究,即 使是热门旅游景区的佛寺,对於自家佛寺 供应的素面也绝不苟且,面条好、汤水 鲜、浇头丰.譬如我故乡苏州灵岩山灵岩 寺供应的那款素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享有盛誉.那时学生时代的我,似乎每 年都会去灵岩山和相邻的天平山游览一二 次,或乘船,或徒步远足,登山到灵岩寺 游览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宏伟建筑,瞻 仰了琴台、玩月池等吴越春秋遗址,必去 宽敞的斋堂品一碗素面.那素面净素制 作,竹笋香菇木耳面筋金针等烹调的面浇 头又香又鲜,宽宽汤,筋斗面,一股麻油 香扑鼻,异常滋润,而售价只一角大洋, 可谓价廉物美.我们学生都管这碗素面叫 「和尚面」,春游或秋游吃一碗「和尚 面」是极大的享受呢.不仅我等学生如 此,其他各界人等都喜爱这一碗「和尚 面」,视这碗「和尚面」不亚於姑苏城里 众多知名面馆的花色面.我记得山顶很宽 敞的一间斋堂只少数几个和尚在劳作,售面、捞面、端面,包括洗碗揩抹凳就几 个勤快的僧人穿梭劳碌着,并且他们的脸 上总挂着佛状的慈祥笑容.可以说,如此 慈祥的和尚面容显然与一碗精致的「和尚 面」相得益彰,我谓之「面面俱到」. 斗转星移,几十年光景弹指一挥间,而 今许多佛寺依旧有素面供应,仍为信众和 游客提供着简餐的方便,不过如今的素面 倒是有着比较「高大上」的名称了,叫做 「罗汉面」啦.也好嘛,「和尚」修炼升 格为「罗汉」了,理当大有改进嘛,但令 人失望的是如今的「罗汉面」反而远不如 往昔的「和尚面」哩.我在好几座佛寺吃 过「罗汉面」,价格甭说是提高了N倍, 这也正常,人们的收入提升了N倍,物价 也得同步提升,然则现今「罗汉面」的质 量实在不敢认同,跟一度标着「为工农兵 服务」的大众化面条一个模样.我注意 到,经营「罗汉面」的已经不是僧人,而 是寻常的俗人,有的斋堂面馆挤挤簇簇多 的是服务员,接待着更加熙熙攘攘的食 客.可以揣测,佛寺的斋堂或面馆或许已 经承包给凡尘老板打理啦.凡尘的老板以 佛寺的名义、打着「罗汉面」的招牌何其 春风得意!试想想,信徒或游客难得来吃 一碗素面,对「罗汉面」心怀虔诚,即使 价高物孬谁又会计较呢? 因而我不能不深深怀念从前实诚的「和 尚面」,也同时希望现今的「罗汉面」回 归到从前「和尚面」的水准,因为我们都 是凡夫俗子,不敢高攀啊. 林巧稚(1901―1983),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 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 员(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 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作出了贡献,是 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终身未嫁、孑 然一身,从医60多年,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中外婴 儿.今年4月22日,是她逝世35周年.四月中旬 的一天上午,阳光灿灿、春风徐徐,我特意来到林 巧稚纪念馆,追思这位「生命天使」、「万婴之 母」. 林巧稚纪念馆位於鼓浪屿毓园,是一九八四年厦 门人民为纪念这位我国当代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 名的妇产科专家而建的.毓园入口处,有一组五个 中外儿童的雕像,它寓意林巧稚接生的5万余名中 外婴儿.走进毓园,但见花草茂盛、绿树成荫,园 中两株当年邓颖超亲手种植的南洋杉,根深叶茂, 直立挺拔,象徵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纪念馆 正前方近百米处立着一尊身穿白大褂,凝视远方、 神态安详的林巧稚大夫汉白玉雕像,展示着她一生 洁白无瑕的纯洁形象.雕像两侧的花坛中,种植着 洁净的星菊.雕像正前方,是一座建筑面积140多 平方米的纪念馆.纪念馆中,展出百余幅林巧稚生 前社会活动和工作、生活照片、用过的部分实物、 所著的部分著作,以及毛泽东当年接见林巧稚等医 学界人士的巨幅图片,还有李先念、彭真、李鹏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林巧稚大夫的题词题字等珍贵 资料. 我注意到,在林巧稚纪念馆内体积不大的玻璃展 柜中,既有她在鼓浪屿「上女学」念书时穿的学生 装上衣一件,也有她出国访问接见来宾时穿的衣 服,还有她中年时代经常利用夜间值班精心缝绣、 赠送给贫寒人家婴儿的罩衣,以及苏联、美国、加 拿大等外国友人,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赠送的礼 物、礼品等.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礼品是:一小 盘周总理从国外带回赠送林大夫的咖啡籽、一把长 度约10厘米的「袖珍」小提琴、一张邓颖超手术 一周后送给林大夫的夫妻合影照.而两把长度约20 厘米的摺扇,可谓「俗而不凡」.其中一把是老舍 所送,上书一首词,落款是:「癸卯夏日录杜甫江 村词巧稚大医师正字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