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2019-09-03
6 责任编辑:朱云毕

电话:89880091 E-mail:05172008@163.

com 乡土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涟水人自古以 苦读 而 闻名于外, 尤其明清之际, 随着大面积荒滩之地被逐 步开垦,外来定居者逐渐增 多, 读书人也随之而日增. 而时至今日,当时很多名扬 远近的文人学士已鲜为人 知了,其中著名古文家鲁一 同的父亲鲁长泰就是一例. 他是清代 乾嘉道 年间驰 骋淮海的著名书画家、 诗人. 鲁长泰 ( 1767~1844),字 瞻岩,号特山,别号小鱼头 道人,配李氏,乾隆五十六 年辛亥 ( 1791)淮郡庠生. 其 七世祖鲁坚生, 山东泰山 人,明朝万历年间,任翰林 院大学士,与吴襄 ( 吴三桂 之父)交谊笃厚. 鲁坚生之 子鲁东泰,字子建,明末北 京侍卫,配山阳 ( 今淮安区) 李氏. 东泰之次子鲁尔先, 武进士, 任吴三桂幕僚,随 其东征西伐,建功立业. 鲁 氏三代保明功绩卓著,崇祯 帝遂赐以 龙灵堂 堂号. 后 吴三桂因冲冠一怒而打开 山海关,从此鲁尔先卷入与 清军的大战之中,临行嘱咐 妻子杨氏携三子遁往江苏 山阳县李氏舅家避难,临别 作诗: 泪湿衣襟胸胆寒,有 家莫若无家难,嘱妻带子山 阳去,欲得重逢难上难. 清 顺治二年 ( 1645),清王爷多 尔衮驻兵两淮,意欲剿杀前 明残余势力, 杨氏恐被其发 现, 又带三子遁入安东县大 程集 ( 即今涟水县大东镇)薛 甫仁家避难,从此隐而定居, 白手起家. 杨氏之第三子鲁 铭诘即鲁长泰之曾祖, 字恒 轩,号琴坡,郡增生,室黄氏. 祖讳天门,字希文,邑庠生, 配朱氏( 明皇室后人朱常济 之女),赔赠荒田若干,遂移 居田上( 即今涟水方渡乡方 渡村).父讳也鲁,字绍曾,号 东皋,太学生,嫡室何氏,庶 室胡氏. 乾隆三十二年 ( 1767), 鲁长泰出生于这户乡野之地 的耕读世家. 世代文化底蕴 的积淀, 家庭诗书氛围的熏 陶,使鲁长泰自幼敏而好学, 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尤其对大自然中花鸟虫鱼的 神情意态情有独钟. 这便成 为他日后绘画创作的素材和 主题,而世人尤重其画鸡,有 鲁鸡 之美誉. 现在淮安市博物馆藏有 鲁长泰于道光三年癸亥(1823)仲秋为淮扬经师丁晏 ( 字俭卿,别号淮亭)所作的 《 牡丹蜂鸡立轴》,堪为珍品. 此画写庭院之中,牡丹盛开, 两只蜂蝶嗡嗡欲来, 一只雄 鸡怒目而视. 雄鸡的眼睛大 而椭圆,极为传神,直有吞灭 蜂蝶之势态. 朱红与大红点 出的鸡冠, 在白色羽毛的衬 托下如血如火,令人振奋.特 别是雄鸡的羽毛, 描绘得丝 丝缕缕, 十分逼真. 笔墨纯 熟,着色艳丽,取象求真,达 到雅俗共赏的妙趣.是年,鲁 长泰已经五十七岁, 正是绘 画艺术的成熟期. 鲁长泰的 画上承明朝大画家徐渭与陈 白阳,取法当朝新罗山人.他 追求的是文人视野与民间生 活两种审美的交融, 而不是 纯粹的书卷气, 故而深受下 层人民的钟爱. 画上题诗尤 佳,其云: 百宝栏边见一枝, 锦屏春暖日迟迟. 天香未许 游蜂采,吩咐家禽为主持. 一首七绝便将此画的意境表 达得淋漓尽致.诗画合一,有 力地烘托了主题. 中国的国 画,历来都是诗画结合.一幅 很有意韵的画, 如果没有精 致的题诗, 则此画的光彩和 价值已失之一半.因此,古时 的画家无一不是诗人, 而不 像现在的画手只顾穷尽心血 地画, 却题不了一首相应的 诗. 这是现代画坛值得深思 的一个现象.此外,据朱德慈 教授所著 《 潘德舆年谱考略》 一书而得知, 道光十四年甲 午(1834),鲁长泰绘 《 牡丹雄 鸡图》赠送潘德舆,落款为: 道光甲午初秋写, 为四农三 兄雅正,特山鲁长泰. 据九零本 《 鲁氏宗谱》主 撰者鲁桂桥先生( 涟水方渡 人,长泰之后)在谱中叙述, 他家原先藏有一幅鲁长泰的 鸡画 ( 疑为祖传之物),悬于 中堂.因当年土屋矮小,画几 乎触地. 一日其父亲撒鸡食 于屋内,一只公鸡跑来啄食, 啄了几口,抬头一望,以为墙 上所悬的那只同类势欲与它 争食,于是上前一抓,将画撕 为两半. 鲁桂桥父亲又将画 缝好,珍藏于家中.不久画兰 名家程小池来鲁家画兰,拜 恳一见那张鸡画. 赏玩完之 后,对鲁桂桥父亲说,一定要 妥善珍藏, 这是钱所不能买 的宝物. 不料这话被附近小 人听到了, 这个小人竟然挖 通鲁桂桥家的土墙, 二物没 偷,只将那张画偷走了.段朝 端所著 《 三洲画史》引《半人 琐记》 曰: 特山先生为兰岑 孝廉之父,善画鸡.余曾于戚 弗戴氏见数小幅,昂来竦待, 神气如生. 从这些记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鲁长泰的鸡 画到了何等逼真的地步,在 社会上的影响是何等的巨 大.它的价值便不用多言了. 据说, 现在涟水封沟河顾洪 仿家还有一张鲁长泰的亲笔 鸡画, 《 涟水文史资料第五 辑》有影印.鲁长泰晚年曾治 驰骋淮海数十秋 的印章钤 于作品之上, 可见其画名响 彻淮海.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一代名士鲁长泰逝 世,享年七十八岁,在当时已 属大寿之列了, 这与他淡泊 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不 无关系.为表追念,后人作一 挽联云:鱼头家声远,龙灵世 泽长. 名驰淮海鲁长泰 鲁家用一只公鸡跑来啄食,啄了几口,抬头一望,以为墙上所悬 的那只同类势欲与它争食,于是上前一抓,将画撕为两半. 三思桥 野泉 镇淮楼前的三思桥该修了! 三思桥―― ―淮安镇淮楼南侧文渠上的那座 桥. 看到这个网帖,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座桥的 位置,接着想的,就是这座桥的不一般,它与镇淮 楼、文渠一起,镂刻在伟人周恩来的心中. 那是1960年春,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淮城 镇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刘秉衡受县委委托去北京 看望周恩来. 其间,12岁离开淮安,离家五十年的 周恩来仍记忆犹新地询问了淮安城里的许多标 志物,如东岳庙、文渠、驸马巷,还特别提到三思 桥. 可见三思桥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 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为什么会在伟人心中有 如此深的印象呢? 据研究周恩来的专家秦九凤先 生考证,周恩来的启蒙教育是在东岳庙附近的表 舅龚荫荪家里进行的. 也就是说,东岳庙附近的 表舅龚荫荪家里曾是周恩来童年的读书处,甚至,表舅龚荫荪还是他的政治蒙师呢! 令人遗憾 的是, 周恩来在龚家塾馆只寄读了一年多时间, 1909年底左右,腐朽的清朝政府突然下令抄了龚 荫荪的家,龚荫荪是反清的活动家. 因此,清朝政 府没收了龚家的全部家产,并将龚家人全部扫地 出门. 清朝政府下令抄龚荫荪的家,大概在童年 周恩来心中留下的印象不一般,由此,对三思桥 的印象也就不一般. 对这座古桥的情结,自忖应当缘于从小对镇 淮楼的钟爱. 志上记载:镇淮楼南边,文渠由西向东流过, 渠上有一座桥,原名谯楼桥,元代改名为三思桥. 也就是说,这座桥的历史应该早于元代. 元代为什么要改谯楼桥为三思桥呢? 说来话长. 据说与窦娥案有关. 尽管说 《 窦娥 冤》是元朝关汉卿根据民间故事撰写而成的艺术 作品,但像 《 窦娥冤》剧中的冤情那时的楚州肯定 是有的. 当然,三思桥,典自 《 论语》: 季文子三思而 后行 . 这得从三思桥所处的位置说起. 历史上是 靠近山阳县署,楚州 ( 淮安府)署,还有特派的机 构衙门,应该说是靠近多个官府. 当时提出改名 的人,理由是,这儿靠近官府,官民人等过此桥 时,须三思而行,不要犯法. 其实,真正内涵却是 提醒那些当官的,应牢记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的训诫,公平公正,三思而 断,不能再出像窦娥那样的冤案了. 一个貌似很普通的桥名,竟然衍生出人们截 然不同的联想,可见其不普通. 我真的为古人的 取名睿智折服. 芦苇,一种生长在许多 人心坎上的植物,站立在我 的心里几十年. 在我南北方 交汇处的家乡,她的小名叫 柴 ,她倾尽心血所开放的 花,叫毛线花. 童年时,我们打柴叶包 粽子,粽子上就有了醉人的 清香;

手巧的小伙伴还把柴 叶做成圆锥形的哨子,吹响 了一个寂寞的童年;

还有的 用柴叶叠成小船,悠悠地驶 向神秘的远方. 秋尽冬来,毛线花在穷 苦中绽放. 她在夕阳这面大 镜子里,轻声慢语,摇曳多 姿, 最后醉倒在前来娶她的 农人怀里. 农人用她来编织 毛窝,拒绝传达冬天的指示. 芦苇秸则被编成夏天的凉 席,随便往哪儿一放,哪儿就 是一个家. 还有那囤粮食的 节子 ,通风又透气,为农民 保存着希望. 芦苇,这种生长于乡野 的植物,........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