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鱼饵虫 2019-09-03
昔日农村的五行八作 张玉泉 昔日的农村绝大部分农民以耕耘土地维持生计.

但也有少数的能人在农闲 时或长年脱离农业经营着别的行当(也称做耍手艺)如:喝鸡的、劁猪的、宰 猪的、剃头的、当厨子的、要饭的(丐帮) ,做小买卖的,锔盆锔碗的.还有当 瓦木石匠的,裱糊匠的、跑堂的、教私塾的,看阴阳宅的,算卦的……应有尽 有,形成了五行八作.农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农民.由于 他们的存在才使昔日死气沉沉的农村平添了勃勃生机和斑斓的色彩.在沉寂的 街巷中忽然出现叫卖声或音响,这里就显得有生气.正是这些众生相构成了一 幅幅民俗画卷.根据儿时记忆追述如下: 喝鸡的 记得邻村庄上有个叫鲁秃子的人,四五十岁,身披一件破袍子, 推着一辆单轮车,两侧带着筐子,手上拿个带把儿的网兜儿,边走边吆喝: 有鸡 鸭的卖! 若有卖的, 他就进到院子里用网兜儿一抄就逮着了, 他上手一摸, 就说: 分量太轻啦,给你

5 角钱吧! (有时给二斤棒子换一只)如主人不卖,他就适当 往上加点儿,如死说活说都不卖,他只好撒了鸡.他有时连蒙带骗,糊弄卖主. 有时走在住户院门口见有鸡无人时, 便偷, 他偷鸡动作十分敏捷, 用网子一抄, 罩在网子里,不等叫唤便伸手卡着鸡脖子,利索地扔进鸡笼里,然后就迅速走 开. 有一次一个喝鸡的在邻居家买了几只鸡往回走时路过我家门口,迅速偷走 了我家一只正在产蛋的芦花母鸡.正好我母亲走出来,见少了那只鸡,一看在 他筐里,母亲正要问那鸡,鲁秃子连忙跑了.从此他好久不敢进我们村里来, 即便来了也躲开我家这条街. 宰猪的(称屠夫) 昔日农村逢年过节、办事时才宰自家养的猪,市场很 少有卖猪肉的.所以村里会宰猪的平日总是闲得没事儿.每年一进腊月二十之 后,屠夫就忙得脚丫朝天.我们村后街有个老光棍儿名叫隋三的,一进腊月村 里想宰猪的户都赶紧到他家排号,他在街心碍不着人的地方支上大锅,轮到谁 家宰猪,谁家出人往锅里倒水、点火把水烧开.然后请他到自家猪圈里逮猪、 捆好、用小车推到地方把猪放到矮桌子上,猪头朝下,一旁准备好盛猪血的盆 子、盐等.屠夫一刀子从猪脖子捅到心脏里,放血后,在一条后腿蹄子上刺开 个口子,再用铁棍往猪头、四只用力捅后,他嘴对着口子使劲吹气,让猪全身 都鼓起来,想打气球一样扎紧.然后把猪放进滚开水的锅里退毛,退净挂在杠 子开膛……这一切都由主人打下手配合. 隋三给谁家宰完猪, 他不要钱, 只要猪毛, 或砍下一块三至五斤的五花肉, 到了中午、晚餐时主人还要管他一顿酒喝.新杀的肉菜肯定不能少.有时要够 了肉,就改要些网子油或一二块板油(三至五斤)也算报酬了. 隋三爷很能干,最忙的日子一天要宰

10 多头猪.过一个年他要赚下够吃一 年的猪肉、猪油.卖猪毛的钱也够花一阵子的. 劁猪的 儿时村里常来一位高个子、红鼻头的男人,他推着一辆自行车, 车把正中还束起一缕红缨子,这叫晃子.走进街头,他不住喊: 劁猪嗷―― 谁 家的猪该劁了, 就招呼他进院了. 他跳进猪圈, 手腿麻利地一下就按倒了小猪, 一条腿压在猪腰上,腾出手,掏出腰里挎着的刀鞘,里边有:刀子、勾子、针线、还有抹伤口的药.劁一只公猪只需一刻钟,瞧母猪需要半小时.劁一只猪 只需 1.5 元到两元钱. 劁猪的姓沙,是新街村的,因鼻子尖红,都叫他红鼻子.至于他叫什么名 字,很少有人知道,到谁家劁完猪,收了款就走.除去非常熟悉的户,他可能 劁完猪进屋歇歇腿儿或坐下喝点水儿,说说话再走. 剃头的(理发的) 俗话说,剃头的柜子一头热.小时候村里常见一个瘦小枯 干的剃头匠,他姓康,脸上有些浅皮麻子,人称康麻子.起初他挑着担子,担子一 头是火炉子, 另一头是木盒子, 里面有水桶、 水盆、 刀具等. 后来他跟村人混熟了, 就不带炉子、水了,只背个少码子装上剃具就来了,谁家剃头他就进家烧水洗头都 方便. 解放那年他在我们村街面上买了一处民房, 开了个剃头棚, 这下他可火了, 人来人往很多,春夏季他在屋前摆了一溜凳子.冬天就挤进屋子里,那些人多 数是剃头的,少数人是来聊闲天的.康麻子特别随和,待人热情.这些人有一 半是本村的,还有一半是附近外村的.无论大人、孩子都愿意到他这儿剃头, 剃完头没钱就不要了或以后爱给再给.他给小孩剃头孩子从来不哭,他一边说 笑话,一边剃.故事还没讲完,头就剃完了. 土改 时康师付的剃头棚换了大房 子,变成了 康记剃头店 .门上还贴了大红的对联:上联: 进门来乌云秀士 下联 为: 出门去白面书生 .这回他鸟枪换炮了,后来还招了两个徒弟.添制了新式理 发工具,直到合作化. 要饭的 旧社会跟要饭的叫老花子.他们满脸污垢,衣裳褴褛.旧时的老 花子大多是好吃懒做的懒汉,他们大多是身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没有任何 技能的流浪汉,也有的是无依无靠的残疾人,这些人靠沿街乞讨生活.组织起 来的叫花子,成为丐帮,丐帮的头头叫帮主.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约束,往往 集体行动.倘若谁家盖房子或婚丧嫁娶办大事时他们往往出现在现场.解放前 夕庄上村有个叫瞎老潘的丐帮帮主,他50 岁左右,肩挎个少码子,手拿两扇片 骨头(大牲口的后腿骨) ,边上缀着小铃铛,或红布条儿.遇到谁家办事,他就 带上人(

四、五个以上)排成一排,耍起片骨头,边耍边唱.那日,我家邻居 王大金正盖上房,上梁时,瞎老潘赶到,他帅徒弟们站在一旁耍着片骨头,边 耍边喝赞歌,如: 小瓦刀,七寸长,盖了北房盖南房.住进新房休息,一家老小 都安康,E机,E机、E机E.一家老小都安康 ;

进门来观四方,四梁八柱在中 央.这柱是好柱,这梁是好梁.出生何处?长在何方?出在云南贵州,长在卧 龙岗上.……巧木匠精心砍旋,旋出了丹凤朝阳…… ――唱完后,盖房家要招 待一顿饭吃.或给一些干粮等吃的.他们虽穷,但很横,一般人家惹不起.你 如果把他们哄走, 他们会不断骚扰你, 还给你家唱丧歌, 如: 你家的房子盖得快, 不经风雨不经摔,不定哪天要垮掉,碰死一伙老妖怪…… 遇到他们有时让事主 很无奈,只能认倒霉. 做饭的 即当厨子的.农村的厨子大多是兼营的,他们没师傅,也没级别, 没受过专门训练,大多是自学成才的.谁家要办事,事主都要头一两天把厨子请 到家来,商量一下,要吃什么席?是 八八席 还是 十二八席 .如吃过水面,需做 几个凉菜几个热菜(不成席) ,办几天事,开多少桌……商定后,厨子帮事主拉出 清单 (菜谱) , 由事主提前去采购. 采齐了货, 备齐了料. 厨子先到事主家盘灶 (垒 灶台) ,把火生好.办事当天厨子要起个大早,带上围裙、刀具进事主家厨房做准 备. 我的叔伯哥哥就是个自钻儿的二把刀厨子,他心灵手巧,手脚利落,干活 有板有眼儿,饭菜做得鲜美.他有三件本事: 一是会盘炉子(垒出的灶好烧) . 二是会做 八八席 ,也会做 十二八席 .所谓 八八席 即八个盘(直径不小于 七寸的盘子) ,分为四个凉菜,四个热菜;

还有八个大碗,即四个浑的,四个素 的. 所谓 十二八席 即在 八八席 的基础上再加上四小碗,也叫四小炒(通常有 髁铩⒒锶馄⒏烧ㄍ枳印⒔坠,外加一个汤(鸡蛋汤或酸辣汤) . 三是不成席面的饭菜也能搭配出名堂,色、香、味俱佳.所以他一年到头 在村里闲不住,有时还被外村人请去掌厨. 一般事主,请厨子去掌勺,从名义上不给什么报酬.但凡是办事的都要在 某个环节上想方设法谢厨子的, 如办喜事, 新娘进门后吃完席要给厨子喜烟钱. 办丧事的在送三时,在灵前装完罐,丧主的女儿也要给厨子烟钱.给多少都没 有严格的规定. 做小买卖的 过去农村的商品流通主要渠道是靠做小买卖的. 记得儿时村里 经常有推小车的、担担子的小贩来卖货,他们或手持响物,或靠吆喝.人们一 听到声音就知道卖什么货的来了,连忙走出家门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如有 卖山货的, 挑着核桃、柿子、梨、 山里红、 杏干、梨干等等,游走街 头卖;

也有 背着篓子,从老山背后 出来卖手工编织品. 还有卖荆条、 劈柴、 山草 的等等.这些一般在冬 季. 还有的 背着少码子,卖针头线 脑儿的, 五 颜六色的花红线,外带 卖各色绢花的. 民国时期路边摆摊叫卖 还有卖民用杂物的,他们多用独轮车推着或用一条扁担挑着,前后好像两 座小山,货物种类很杂:有鸡毛掸子、笊篱、笼屉、柳条簸箕,还有杈把扫帚 等等,应有尽有,都是老百姓平时生产生活必用的东西. 每到年根儿卖年货的更多更杂,如吹糖人的,卖鞭炮的、卖灯笼的,卖年 画的,卖小孩玩具的等……真是五花八门,使年味儿十足. 锔盆锔碗的 我家远房的四叔, 人称张四爷, 他就干了大半辈子锔盆锔碗外带 锢辘锅的行当,无论春夏秋冬挑着担子,远近十里八乡他都去.他的担子一头是风 箱、烟煤.另一头是小钻儿、小锤、锔子等工具.扁担的一头栓着唤器(小铜板和 小锤儿)一晃挑子就有响声.村头巷尾凡能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是他做活儿的场所. 俗话说: 锔碗的戴眼镜――找斜茬儿. 他戴上老花镜, 依据碗盆的大小, 坏的程度, 需要定多少个锔子,还有瓷器的质量定价钱.补锅则要根据口子的长短需要凿出几 个小窟窿.用铜的还是锡的材质补,点火化锡或化铜,也要根据需要来化.补好后 再抹上油灰.做这些活茬需要一定的手艺.张四爷一直干到解放,直到 土改 才停 下. 走窑的旧称煤黑子 他们从窑里钻出来除了眼珠和牙齿是白的,其余全是 黑的.解放前我家村北山根边上有两间小草房,住着周姓娘俩,儿子叫周贵, 快40 岁了,还打着老棍儿.他走煤窑已有十多年.那时去周口店钻煤窑.条件 很简陋:窑主发一付套,一个筐.套的一端勾着筐,另一端套在脖子上.窑工 坐着溜子下到窑底,底下有人专给装煤,装多装少走窑的说了算.装上煤把套 儿套在脖子上,四肢着地,顺着坡道趴着硬往上拉.到了窑口已经气喘嘘嘘, 汗流浃背.收煤的板头当场过称,按分量立马兑现钱.周贵是个棒小伙儿,一 天也只能拉四趟,第二天还得歇半天或一天再去拉.人们说走窑的吃阳家饭, 干阴间活儿. 周贵的命不好,

41 岁那年刚说定个媳妇, 没等结婚就死在窑里了. 打铁的 我们村南娘娘庙下有块高台地,上面有一间铁匠炉房.那是丁海 父子的铁匠房.他们收购熟铁,加工成马掌,剩余的再打些铣、镐、锄、镰、 刀等家具出售.丁海父子与其说是打铁的,不如说是钉马掌的.因为他们的主 要精力是打马掌、钉马掌.其次是打点儿小农具卖. 丁铁匠的活儿最火,每天都有几头到十几头大牲畜前来钉掌,绝大部分是 周围各村的.他的活儿所以最受青睐,主要原因:一是服务态度好,二是马掌 的厚度、硬度都够,三是还能捎带手儿发现牲口的小病小灾什么的.解放后他 入了公私合营. 以上仅列举了几种, 当然活跃在农村的还有许许多多行当, 它们被统称做 五 行八作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行业都淘汰了,即使延续下 来的也赋予了新的内容.而那早已远去的行业,已成了人们遥远的回忆. 张玉泉:原区政协文教室主任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