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2019-09-05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如果我们怀中抱着一个婴儿,我们能否预测一下,这个婴儿

1 岁时是什么样子呢?在5岁时呢?20 岁时呢?50 岁时呢?80 岁时呢?我们的预测会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综合的结 果――这个孩子能学会说话、认字,能跑、能跳,身材中等,唱歌好听,活泼开朗,等等.

这些预测有些是生理方面的,有些是心理方面的,预测时我们要对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都 作出考虑,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歌声优美动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预测这个孩子将来 也很可能显示出歌唱才能.本章重点讲述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 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这 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对儿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生长与变化. 生理发展也叫身体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按 先天预定的节奏与程序进行的,是自然成熟与成长的过程.外界环境等某些因素虽然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延缓这种变化的过程,但不能改变其内在的程序与节奏.个体的生理 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被学者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一直都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与持续终 生的.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 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还 包括质的变化;

这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包括某些心理方面衰退、消亡的过程;

不仅 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个性、道德、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并 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例如,由于疾病、药物、疲劳导致的个体心理上的 变化就不是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从出生到死亡, 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 化.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生活 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2版)20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的要求 引发个体产生新需要,这种新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 盾即心理发展的动力. 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新的任务与要求.例如,出生不久的小孩只会 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表达要求和交流情感只能通过哭声、动作和眼神来实现,但成人会 逐渐教育、鼓励与要求儿童尽量运用语言来表达,儿童也会发现哭声等表达的要求往往得 不到及时的、准确的满足,而运用语言表达的欲求则因为可以被迅速理解而效果好得多. 所以儿童先辨语音、再学语义,先学字、再学词、句,其语言也就逐渐地发展起来了.个 体的心理也就在不断地解决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当然,对于个体的生长和成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外界环 境和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 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界环境与教育提出的任务与 要求只有被个体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才能真正成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如果个体没有意识 到这种要求,或不愿接受这种要求,或外界要求远远超出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则个体发 展的内部动力不可能产生.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两者之 间的关系.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学习活动实现的,要想探讨教育和心理 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讨论学习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学习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也 是辩证的.①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自身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个体发展的年龄特 征不同,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必须从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循序渐进, 跨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或忽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而采用拔苗助长或盲目填鸭的 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 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②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纵观个体的一生,其心 理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得以实现的,学习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无论通过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能使个体积累经验,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解决问题、 发明创造,适应环境、改造环境.通过对环境的作用,个体获得反馈,可以进一步调整、 完善原有的经验结构,促进心理进一步地发展.个体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从直观动作思维到 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几个阶段,这一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 现的.简而言之,个体心理发展为学习提供准备,而学习又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一致的.个体的心理发展 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要考虑儿童进行新的学习的准备状 态,包括生理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学习动机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教学 的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该原则又称 量力性原则 或21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可接受性原则 .当儿童不具备接受某种教育的准备状态时,强制进行教育不但不可能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儿 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考虑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在教 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 组织等各个方面都要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新的教育要求,从 而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另外,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 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尤其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规范的,有教师这种专业人员专门 负责教育工作,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全面、系统、科学而深刻.尽管教育不能逾越儿童 心理发展的水平,但是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提高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 是发展的助力.反之,不科学的教育可能会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发展的阻力.例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研究发现,这一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 关键年龄 ――大约在四年级(10~11 岁),但如果儿 童得到合理恰当的教育,这个过渡期可能提前,否则就可能延缓.可见,儿童的发展依赖 于教育,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因此,我们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应该在正确处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维果斯基倡导的发 展性教学的观点,最大限度地通过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非不可捉摸,而是有一般的规律 和特性.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人的一生就是生理方面、认知方面、社会性方 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每一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都是逐渐发展变化的,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个体出生开始,这种发展就已经产生.但是,由于不同的 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发展的速度也就各不相同. 在心理发展这一连续的过程中, 阶段 常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每个阶段都是 心理发展这一连续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阶段概念预示着在各个相继的发展阶段的连续性中 有一个不连续的成分.每一阶段都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个阶段中预示和产生出来,然后, 它又进入下一个阶段并对它起作用.在生命的一定时期,心理发展总会维持一个相对平衡 和稳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在性质上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可分辨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 的阶段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 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个体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相当于幼 儿前期;

幼儿期(3~

6、7 岁),相当于学龄前期;

童年期(

6、7 岁~

11、12 岁),相当于学龄 初期;

少年期(

11、12 岁~

14、15 岁),相当于学龄中期;

青年期(

14、15 岁~25 岁),相当 教育心理学(第2版)22 于学龄晚期;

成年期(25~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 由于上述各阶段与人的年龄相联系,因而被称为年龄阶段.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 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从 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例如,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是以具体形象 思维为特征的,这些特点是该年龄阶段儿童普遍具有的,所以说是一般特征;

它是作为有 代表性的东西表明该年龄阶段多数儿童特色的,所以说是典型特点;

它也是足以区别心理 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该阶段标志的,所以说是本质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 定年龄阶段的多数儿童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呈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发展阶 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但心理年龄特征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科 技进步和教育条件的优化,现代儿童在心理年龄特征中的一些方面开始 早熟 .而且, 由于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某些个体在心理年龄特征上会有所变异、加速或延缓.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都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要遵循量力性原则.由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年龄 特征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因而要抓好各个阶段间的联系与过渡;

由于心理发展的阶段 及其特征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因而教学工作在注意共同性的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

二、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而且是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譬如,在各种心 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机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 抽象思维的出现和发展最迟.根据有关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如下年龄特征:出生 至三岁,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三岁至六七岁(学前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六七岁至十 一二岁(学龄初期),主要是形象抽象思维;

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少年期),主要是以经验型 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青年初期),主要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 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做到循序 渐进,同时教育要适应 最近发展区 ,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期使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与成熟时间上 有所不同;

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而从身 心的总体发展来看,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如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发育较快,而成人 期则发展较为平稳和缓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在儿童的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

23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阶段,在关键期,机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受到细微刺激即能发生反应,因而有的研究 者也称其为敏感期.研究者还发现,在关键期的开始及结尾阶段,机体对环境的敏感度较 低,在中间阶段最高.但若缺乏某种影响,便会引起发展方面的变异. 关键期的存在提示我们以下两点.①应该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研究证明,儿童幼 年具有巨大的发........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