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 2018-11-20 |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受到社会各界的特别重视,尤其是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导 下的社区营造成为醒目的公众议题 ,在保树运动中追寻一个新的社区 意象也成为重要的动员驱力.我会追溯 社区 概念在台湾战后发展过 程中的意义转折 ,这个转折指出战后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工业化过 程及其对都市的影响 ,社区意义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响应― ― ― 响应这个工业化过程下的都市变迁 ,尤其是都市居民的认同变化与地 方意识的形成, 一个现象学式的探讨可以带我们进入人文地理学家亚 当斯等( Adams et al. ,2001) 所说的地方纹理( textures of place) ,或者人类 学家费尔德和巴索( Feld &
Basso, 1996) 告诉我们的地方感( senses of place) .不过要记住的是都市邻里居民组成时时变动的特性, 这个变动 的结果和社区意识的形成息息相关 ,但也造成社区意识内涵的歧异.
177 论文五饼二鱼 : 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 近10 年来人类学家对文化概念进行反省 , 指出重新探索地方 ( place) 概念的重要 , 了解台湾地区民众的社区意识有助于这个反思 . 人类学家古柏塔与弗格森( Gupta &
Ferguson ,1997) 特别强调如何重新 理论化地方与空间 ,以寻求一个不假设 同质、限定与静态 的文化概 念,他们认为地方不是一个固定既存的实体 , 而是一连串地方形塑 ( place making) 的结果 ,同时地方与空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也使得地 方的界线时时变动, 这使得过去人类学将文化和地方等同为一的做法 发生问题, 连带动摇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台湾民众的社区意识作为一 种特殊的地方概念的案例 ,虽然译自英文 community , 不过在近几年的 社会运动中 , 社区 已经发展成强调在地性、空间性甚至异质性的概 念,探讨社区运动使得我们有机会进入在地动员中引起的有关地方感 与空间生产的辩证问题, 某种程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了解地方创 造过程中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透过检讨过去都市研究的盲点 ,一个新的都市邻里研究事实上体 现了这样一个地方与空间的重新概念化 .古典的都市社会学研究告诉 我们, 一个高密度、 高感知度与高异质性的都市生活方式( Wirth ,2002 1938) ,暗示了都市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可能的心理迷失和社会失序 . 后来的都市人类学者虽然开辟了都市社区研究的领域, 不过主要针对 新移民的生活适应, 社区只被看作是一个抵御都市疏离感的避风港, 人 类学的观察,在方法与观点上 ,很大一部分只是着重这些新移民乡村或 部落生活的延伸( Foster &
Kemper, 2002) .换句话说 ,古典的都市社会 研究, 假设了一个都市生活方式( 或称都市主义) ( urbanism) 与社区生活 的对立,社区暗指一个相对封闭的 、 强调面对面关系的同质空间 . 近几年来探讨地方意识与经验的理论发展 ,提供了超越这个二元 对立 ,同时具有行动意义的都市社区研究的可能.近10 年来的文化批 判者尝试询问地方认同的未来: 地方只是资本主义同质化力量威胁下 的乡愁对象,或更糟的,是反动排外的借口? 地理学家多琳・梅西( Mas- sey ,1994 : 151) 就曾说过,许多人认为坚持地方或空间性的在地只不过 是一种反动的逃避主义.不过她倒是相信地方可以是具有进步性的概 念,只要赋予它新的定义 : 假如空间是在时空的脉络中 ,在社会关系的 所有向度下形成 ,则地方是这些关系的某个特定的关系丛结( articula- tion) ,在那些社会关系与理解的网络中的特定时刻 ( Massey ,1994 : 5) . 梅西认为地方的特殊性应可从一个动态 、 开放与冲突的过程中获得, 任178 社会学研究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