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 2019-01-02 |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 义及其适应范围;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 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 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 阳中求阴 , 阴中求阳 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 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 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 颈项、 胸胁、 腹、 背部、 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 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 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 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 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 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 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 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 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酸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 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 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 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8)问二便 大便: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